1. 首页 > 热门赛事

苏维埃翼vs莫斯巴-苏维埃之翼vs乌法

1.苏联在建国时受到了哪些帝国主义的压力与干涉

2.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历史

3.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Timeline`~

4.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历史是什么?

苏联在建国时受到了哪些帝国主义的压力与干涉

苏维埃翼vs莫斯巴-苏维埃之翼vs乌法

一个个来:

苏俄建国期间,受到了周围帝国主义国家和白匪(也就是残余的资产阶级势力)的进攻,参加围攻帝国主义国家主要有:英、法、日、美、德、波兰等国。

1918年3月6日,英、法、美干涉军先后在摩尔曼斯克登陆。4月5日,日、英、美干涉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登陆。此外,协约国军队还侵入中亚和南高加索。4~5月,德国和土耳其违背《布列斯特和约》,侵占克里木和南高加索。5月底,由5万名奥匈战俘编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经西伯利亚遣返途中发动叛乱,先后侵占伏尔加河中游、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顿河地区克拉斯诺夫的哥萨克白卫军、北高加索A.I.邓尼金的‘志愿军‘相继叛乱,成立,并着手扩充叛乱武装。年中,由于苏维埃实行粮食垄断,社会革命党乘机在各地支持叛乱,成立反苏维埃。至同年夏,苏维埃共和国丧失3/4领土,陷入四面受敌的险境。

为战胜国内外势力,人民委员会于1918年初颁布组建工农红军和工农红海军的法令;3月4日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4月成立地方军事机构,全国实行普及军训制;5月29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关于实行普遍兵役制的法令。俄共(布)中央和苏维埃还决定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将全部工作转入战时轨道。为统一领导在东线作战的部队,6月13日成立东方面军;9月2日宣布国家为统一军营,并成立由L.D.托洛茨基任的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I.I.瓦季斯被任命为共和国武装力量总司令。9月11日,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下令扩充部队编制,除东方面军外,组建南方面军、北方面军及西部防区(次年2月改编为西方面军),同年12月又组建里海-高加索方面军。11月30日成立以列宁为的工农国防委员会,协调和领导军事机关和民政机关的活动,确保前线和后方的统一。所有这些措施,保证了苏维埃红军的建设及其在各条战线的初步胜利。

1918年夏,东线(伏尔加河中游和乌拉尔地区)成为主要战场。8月底至9月初,东方面军(辖5个集团军和伏尔加河区舰队)在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对白卫军转入进攻,9月10日攻克喀山,12日解放辛比尔斯克,10月上旬解放塞兹兰和萨马拉。随后,红军挺进乌拉尔,至11月中旬解放伊热夫斯克和沃特金斯克。在南线(顿河中、上游,伏尔加河下游,北高加索一带),同年7~11月,红军在察里津保卫战中连续两次击退克拉斯诺夫哥萨克白卫军的进攻;北高加索的两个集团军在与主力隔绝情况下坚持作战,牵制邓尼金‘志愿军‘北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腾出兵力加强对苏维埃俄国的干涉。1918年11月~1919年2月,英法军队13万人在南方的新罗西斯克、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登陆,先后占领巴统、梯弗里斯、巴库等城市,随后兵分三路向莫斯科实施主要突击,因遇苏维埃游击队和起义部队的激烈抵抗,只向内地推进100~150公里。英、美、日干涉者则增派援军在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加强对白卫军的援助。针对当时的形势,红军贯彻列宁的战略方针,决心在白卫军同干涉军会合之前,先歼灭白卫军,再击败协约国军队。1918年末至1919年初,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起进攻,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顿河州、南乌拉尔、申库尔斯克。红军的胜利以及协约国内部爆发反对干涉苏俄的运动,使协约国以武力消灭苏维埃共和国的破产。法军和希腊军队被迫从敖德萨、赫尔松、尼古拉耶夫、塞瓦斯托波尔等城市撤走。

粉碎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进攻,红军取得决定性胜利1919年,协约国组织俄国势力以及与苏俄接壤的国家,对苏维埃共和国发动两次大规模进攻,但均被红军粉碎。

第一次以西伯利亚A.V.高尔察克指挥的白卫军为主力,从东线实施主要突击,邓尼金、N.N.尤登尼奇和米列尔军队则分别从南方、西方和北方实施突击,目标指向莫斯科。白卫军投入这次攻势的兵力约100万人,而当时红军仅62.5万人。1919年3月4日,高尔察克军队近14万人发起进攻,企图占领伏尔加河中游,与邓尼金军队会合后进军莫斯科。红军东方面军约10万人被迫实施防御。3~4月间,高尔察克军队占领乌法、沃特金斯克、奇斯托波尔、布古利马、布古鲁斯兰、奥尔斯克、阿克纠宾斯克,逼近喀山、辛比尔斯克和萨马拉,切断红军同土耳其斯坦的联系,使东方面军的防线有被突破的危险。俄共(布)中央号召全国一切力量与高尔察克作斗争。至4月中旬,东方面军兵力增加到14万多人。为顺利实施战役指挥,东方面军分编成南、北两个战役集群。4月28日,南集群转入反攻,相继实施布古鲁斯兰战役、别列别依战役和乌法战役,解放布古鲁斯兰、谢尔吉耶夫斯克、布古利马和乌法,6月20日前出至乌拉尔山前地带。北集群于5月25日发起伊热夫斯克-沃特金斯克战役,6月7日解放伊热夫斯克。在西线,波罗的海沿岸的尤登尼奇军队于5月中旬突破红军防线,扑向彼得格勒。6月初,红山、灰马、奥布鲁切夫三个炮台发生叛乱。红军加强彼得格勒的防御,于中旬平息炮台的叛乱,下旬发动反攻,将尤登尼奇军队击退。在南线,邓尼金军队于6月间占领顿巴斯、顿河州和乌克兰部分地区,30日占领察里津(今伏尔加格勒)。由于当时高尔察克已败退乌拉尔,因此邓尼金未能实现与其会师的企图。在南线形势紧张和东线红军取得胜利的形势下,托洛茨基和瓦季斯提出暂时停止东线的进攻,以加强南线的建议,被俄共(布)中央否决。东方面军按照俄共(布)中央的指示,在司令S.S.加米涅夫率领下于6月21日发起总攻,至8月4日把高尔察克军队完全赶出乌拉尔。

高尔察克军队被击溃后,协约国把战争重心转移到苏俄南方,决定以邓尼金军队为主力发动第二次进攻。1919年7月3日,邓尼金下令攻占莫斯科,从顿河西岸到伏尔加河分兵三路北犯。在主突方向库尔斯克、奥廖尔、图拉一线作战的是邓尼金的精锐部队‘志愿军‘。7月9日,俄共(布)中央和列宁发出‘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8月,红军南方面军按照总部的命令发起反攻,从侧后袭击邓尼金的库班大本营,未果。9月12日,邓尼金军队再次在库尔斯克-奥廖尔方向发起进攻,至10月中旬先后占领库尔斯克、沃罗涅日和奥廖尔,直接威胁图拉和首都莫斯科。尤登尼奇军队在西线也再次突破红军防线,于10月中旬进抵彼得格勒郊区。为适应新的作战形势,红军统帅部于9月下旬将南方面军分编为南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10月,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决定坚守图拉和莫斯科,在南线集中基本兵力,东南方面军则暂时转入防御。10月11~12日,南方面军在司令A.I.叶戈罗夫和军事委员J.V.斯大林率领下,在奥廖尔—克罗梅地域和沃罗涅日地域发起反攻,至11月中旬先后收复奥廖尔、沃罗涅日和库尔斯克。此后,南线的反攻发展为两个方面军的总攻:南方面军在哈尔科夫、罗斯托夫方向作战;东南方面军以右翼进攻新切尔卡斯克,以左翼进攻察里津。12月,红军解放哈尔科夫和基辅,翌年1月攻占察里津和罗斯托夫。由于红军攻占罗斯托夫并进抵亚速海沿岸地区,邓尼金部队被分割成两个孤立集团,一个退向高加索,另一个退向克里木和敖德萨。红军乘胜追击,于2月7日攻占敖德萨,3月27日占领新罗西斯克。邓尼金残部逃往克里木后,由P.N.弗兰格尔接替指挥。此时,红军在其他战线也取得重大胜利。在西线,尤登尼奇对彼得格勒的第二次进攻被打退,其残部逃入爱沙尼亚并被解除武装;在北线,红军于1920年2~3月先后解放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在东线,红军于1919年秋从托博尔河地区转入新的进攻,至翌年1月全歼高尔察克军队。

击退波兰的进攻和粉碎弗兰格尔军队,内战结束

1919年德国撤军后,红军进驻乌克兰,开始与波兰军队发生冲突。1920年4月25日,波军发起进攻,5月7日占领基辅。红军于5月26日转入反攻,8月中旬进抵华沙城下。由于战线过长,波军发起反攻后被迫退却。10月12日,双方在里加签订停战协定(见俄波战争)。盘踞在克里木半岛的弗兰格尔军队于6月6日从北塔夫里亚发起进攻,企图夺取顿巴斯并进犯莫斯科。俄波战争结束后,红军集中兵力打击弗兰格尔军队。10月28日,M.V.伏龙芝指挥的南方面军对敌形成强大优势,在北塔夫里亚转入进攻,经7天激战击败弗兰格尔军队主力。弗兰格尔率残部退到克里木,利用彼列科普防御工事顽强据守。11月7~12日,红军取正面强攻和侧后迂回战法,突破彼列科普防御工事,17日解放克里木半岛。至此,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1922年10月下旬,盘踞在远东地区的日本干涉军也被逐出苏俄国土。

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历时近三年,以国内外势力的失败告终。苏维埃共和国获胜的主要原因是:进行的是正义战争,得到各族人民拥护及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实施了正确领导,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正规红军;工人与农民结成军事政治联盟,各苏维埃共和国在战略上密切协同。这一时期苏俄军事战略的主要特点是:用战略进攻和反攻、战略防御等多种作战样式;善于选择主要战线并在主突方向上集中使用兵力兵器;利用骑兵集团军实施快速机动作战;重视组建战略预备队和适时使用预备队于重要方向;正规军和游击队密切配合。苏俄内战的胜利,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条件。

以上是苏俄内战的概况。

伏龙芝的去世就是因为身体不能进行手术而死于心脏麻痹,也许是斯大林知道他有心脏病而希望“一劳永逸”的解决他的问题,也许斯大林真的只是想一劳永逸地解决伏龙芝的身体问题。

转录:

苏联《军事历史杂志》1989年第3期发表了罗伊·麦德维杰夫关于伏龙芝和捷尔任斯基之死的文章.文章没有提出确切的证据,却影射他们两人的"突然死亡"都同斯大 林有关.虽然1925年伏龙芝手术后的死亡在当时曾引起过疑问,但始终没有任何证据可证明这是斯大林的"政治剪除行动".至于捷尔任斯基1926年的死,除了推测可以加强 斯大林的地位,有助于他控制保安总局的领导权外,没有提出任何可靠的证据.推测不等于证据,更不是事。

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历史

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历史

沙皇时代

1907年起彼得?斯托雷平上台执政,政治上依靠铁腕政策维护沙皇专制,残酷镇压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者。经济上实行寡头资本主义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实现了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其掠夺性私有化改革的极端不公正,底层民众并没有太多从经济的发展中获利,反而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私有财产遭受损害。

俄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更使社会不满度急剧上升,最终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罗曼诺夫皇朝灭亡。

临时

由于斯托勒平专制私有化改革对俄罗斯社会的不良影响,曾经支持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十月党和进步党在二月革命中失去了。

自由左翼政党宪政民主党在革命前领导宪政民主运动,成为唯一具有一定政治号召力的自由党。相比之下,当时两大左翼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的支持率都很高。

社会民主党逐渐分为支持宪政和民主选举的孟什维克和倾向于民粹主义和人民专政的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的主流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宪政立场,左翼社会革命党的少数支持布尔什维克人民专政的主张。

立宪民主党担心俄罗斯无法控制的民粹主义倾向,因此主张放慢民主进程,这引起了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的不满。

两党普遍要求临时尽快开始制宪会议选举,废除土改,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中,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呼声很高布尔什维克鼓励前线士兵打仗回国,积极在人民中进行宪政民主宣传,列宁曾经支持宪政,说即使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失败,他们也会服从人民的选择。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Timeline`~

1914年

6月28日 萨拉热窝谋杀

7月 6-9日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向德国大使表示“尽一切可能防止大国间战争”。

7月 23日 奥匈向塞尔维亚最后通牒

7月 26日 格雷提议举行英,法,德,意四国会议维护和平。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 30日 俄国开始战争总动员

7月 31日 德国向俄法最后通牒

8月 1日 德国向俄国宣战,要求法国保持中立承诺。法国开始战争总动员。德国开始战争总动员

8月 2日 英国向法国保证保护法国北部海岸。德国对比利时最后通牒道攻法。德土订立秘约。

8月 3日 德国向法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

8月 4日 德入侵比利时。英向德最后通牒要求尊重比利时中立。晚上11时英国对德宣战。

8月 5日 侵比德军受阻于列日炮台。

8月 17日 俄军攻入东普鲁士

18-9月26日加里西亚战役,俄军重创奥匈军队,迫使他们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一带。

8月 20日 侵比德军前进到法比边界。

8月 23日 日本借口“英日同盟”向德宣战。英国远征军到达法国。

8月底9月中 第7集团军司令兴登堡和参谋长鲁登道夫在坦能堡战役中歼灭俄第2集团军。

9月 3日 德军占领兰斯。

9月 5日 马恩河战役爆发。

9月 8日 英法联军切入德军50公里暴露地段,威胁德军右翼。

9月 9-11日各路德军撤退,联军反攻。

9月 13日 俄军退出东普鲁士

9月15日 联军受阻埃纳河一带,遂设防固守。

10月 29日 土耳其炮击俄国黑海港口

11月 英国宣布北海为作战地区。

11月初 日本占领中国青岛和胶洲湾

11月 2日 英法向土耳其宣战

11月 5日 俄国向土耳其宣战

11月15-17日 双方统帅部下令转入防御建立修筑垒阵地。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

12月 2日 奥匈军队占领贝尔格莱德

12月 15日 塞尔维亚军队收复贝尔格莱德

1915年

2月4日 德国宣布英国周围水域为作战地区。

3月 英,法,俄签定瓜分土耳其的秘密协定。

4月 伦敦秘约牺牲奥地利和土耳其领土,换取意大利参战。

5月 意大利对奥匈宣战。

5月2-6月22 果尔利策战役,德奥军队以优势兵力突破俄防线,俄西南方面军全线溃败后撤130公里。

5月7日 “卢西塔尼亚号”。

6月29-12/10 意大利在伊崇佐河发动4次进攻,损兵28万,只把战线向前推进了10-12英里,无成就。

9月 德满足保加利亚占领塞尔维亚领土要求,保加利亚参加中欧同盟国作战。

9月末 德,奥,保占领塞尔维亚

1916年 塞尔维亚在希腊科孚岛成立流亡,改编军队。

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创建斯巴达克团。

2月21日 德军投入50个师,发动凡尔登战役。

23/24/25日 德军攻下法军第1,2阵地

5月 英,法签定瓜分土耳其所属阿拉伯地区领土协定。

5月31-6月1 日德兰海战(斯卡格拉克海战)

6月4-9月初 为支援凡尔登和意大利战线,俄西南方面军在勃鲁西洛夫指挥下发动夏季攻势,占领加里西亚大部。

6月24-11月 英法联军发动规模最大的索姆河攻势战役以减轻凡尔登方面压力,突破德军防线。

8月 签定《布加勒斯特条约》,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

凡尔登法军增加援军,防线很快稳定,开始局部反攻。

11月 德奥联合宣布波兰王国独立。

12月 28日 凡尔登法军收复失地,战役结束。

12月 德军占领布加勒斯特和瓦拉几亚,谷物油田有利德国继续战争。

1917年 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1月9日 威廉二世在御前会议上宣布自2月1日起全力开始无限制潜艇战。

1月31日 德国通知美国即将开始无限制的潜艇战。

2月 英日秘约

2月3日 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

2-3月 法俄秘约

3月8日 普梯洛夫工厂工人罢工,二月革命开始

3月10日 彼得格勒全城政治总罢工

3月12日 起义得到军队支持。彼得格勒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塔夫利达宫开幕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

3月13日 占领彼得保罗要塞和冬宫

3月15日 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临时成立,资产阶级与工兵代表苏维埃共存。

月6日 美国对德国宣战(德国诱使墨西哥参战密电被公布)

4月20日 《真理报》发表列宁报告提纲《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四月提纲》

4月21日 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否决了列宁的提纲。

4月30日 英国海军部决定在所有交通线上实行护航制,并成立指挥护航的运输船队的专门机构。

5月1日 俄向协约国发出照会,声称承担战争义务

5月3日 “四月危机”

5月7-12日 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七次全俄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革命路线和政策。

5月18日 俄国第一届联合成立

6月 美军陆续开到法国

6月16日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

7月 南斯拉夫委员会和塞尔维亚发表了《科孚岛宣言》宣布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其他地区统一在塞尔维亚王朝下。

7月1日 彼得格勒50万群众上街示威,临时陷入危机。俄军在西方战线和西南战线发起进攻

8月 大西洋实行全部护航

8月6日 俄国第二届联合成立

8月8-16日 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

8月下旬 列宁迁居芬兰,写《国家与革命》一书

9月3日 德军反击占领里加,近逼彼得格勒。

9月7日 科尔尼洛夫以“拯救祖国”为名,命令第三骑兵团和高加索山民师镇压革命。

10月 地中海实行全部护航。

10月8日 托洛茨基当选彼得格勒苏维埃。临时再次改组。

10月25日 彼得格勒苏维埃成立军事革命委员会

11月2日 军事革命委员会向卫戍部队派出政治委员

11月5日 波罗的海舰队发表声明支持革命

11月6日 《工人之路报》印刷厂之争。中央委员在斯莫尔尼宫举行会议。

11月7日 协约国建最高会,进一步协调行动。列宁发表《告俄国公民书》。十月革命胜利。

11月8日 全俄工兵代表苏第二次会议通过列宁《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俄宣布退出战争。

11月11日 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党组织起义军全面进攻。

11月16日 攻占克林姆林宫,革命胜利。

11月20-12/5 英军康布雷进攻战役,大规模使用坦克。(马恩河战役首次使用)

11月21日 斯维尔德洛夫被推荐担任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工人监督条例》

12月9日 全俄农民苏维埃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12月15日 人民委员会下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苏俄与德奥集团签署停战协议

12月20日 全俄肃清和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契卡”成立。

12月22日 布尔什维克同左派社会革命党达成联合组阁协议。苏俄与德奥集团正式举行和平谈判。

1918年

1月 维也纳、布达佩斯、布拉格等城市工人政治罢工,要求与苏俄签订民主和约。

1月18日 俄立宪会议开幕。

1月19日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法令解散立宪会议。

1月23日 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通过《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

1月底 柏林50万工人罢工要求按苏俄建议缔结不割地不赔款和约。

2月1日 卡托罗水兵起义建立水兵苏维埃。

2月18日 德国向苏俄进攻

2月21日 列宁号召工农大众加入红军保卫苏维埃。

3月-7月 德国发动4次攻势

3月 英军在俄国北方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揭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的序幕。

3月3日 苏俄与德奥集团签定布列斯特和约。

3月6日 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批准了列宁的路线。迁都莫斯科。

3月14日 全俄苏维埃第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批准了和约。

3月20日 法国元帅福煦被任命为最高统帅。

4月 日军在海参崴登陆

5月9日 苏维埃宣布实行粮食专卖。

5月底 捷克军团叛乱。

6月11日 决定各村乡建立贫农委员会开展农村社会主义革命。

6月18日 奥地利再次爆发总罢工。

6月20日 布达佩斯五金工人响应奥地利工人举行罢工,建立工人代表苏维埃。

7月6日 左派社会革命党刺杀德国大使,发动叛乱宣布恢复对德作战。

7/18-8/4 协约国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反攻,占领苏瓦松,进攻到马恩河一线。

8月8日 协约国在亚眠一带发起进攻,使用450辆坦克席卷德军前沿各师,德军大批投降。

8月 英美军队也相继侵入海参崴。英军进入巴库。斯大林领导红军打退对察里津的进攻。

8月30日 列宁被遭刺杀。

9月 俄反苏维埃集团在乌法开会,成立五人执政内阁,自称全俄临时。

9月2日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苏维埃共和国为统一军营。

9月底 突破德军最牢固防线。

9月29日 保加利亚投降,次日签定停战条款,退出战争。

9月30日 德皇威廉二世下诏改革

10月 斯大林领导红军再次打退克拉斯诺夫对察里津的进攻。德海军司令部下令与英军决战。

马萨里克在华盛顿发表《独立宣言》成立捷克斯洛伐克临时。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代表在萨格勒布召开国民议会,宣布脱离奥匈。

10月初 俄东线司令加米捏夫率领红军解放喀山和萨马拉把敌人赶到乌拉尔地区。

奥地利社会民主工党同资产阶级政党达成协议,建立议会同盟以组织临时机关。

10月3日 德国组成以马克斯.巴登亲王为首的新内阁。多次提出停战谈判。

10月14日 捷克工人举行总罢工,要求脱离奥匈帝国。

10月16日 奥匈帝国皇帝查理宣布把匈牙利以外的帝国改组为联邦国家。

10月21日 奥地利议会宣布自己为临时国民会议。

10月23日 华沙成立。

10月25日 匈牙利独立党、激进党和社会民主党联合组建国民会议。

10月28日 布拉格民族委员会宣布建立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最高权力由民族委员会接管。

10月29日 布达佩斯工人大罢工,要求停止战争、宣布独立和建立人民共和国。

10月30日 土耳其投降。维也纳工人总罢工要求建立共和国。

10月30-31日 布达佩斯起义。

10月底 驻扎在里耶卡和普拉的军队起义,成立革命委员会。伏伊伏丁那和斯洛文尼亚部分地区成立了几个苏维埃共和国

11月 伏伊伏丁那和黑山同塞尔维亚联合。

罗马尼亚军队开进奥匈帝国特兰西瓦尼亚地区。

11月3日 奥匈帝国瓦解,非德意志民族纷纷起义独立。伦纳签订停战协定。基尔工兵游行发生冲突。

11月4日 协约国向德国提出35条休战条款。德国水兵基尔港起义,被苏维埃掌握。

11月7日 右翼社会民主党要求皇帝退位。德皇拒绝。

11月11日 贡比涅森林签定停协,德国投降,协约国准备向洛林进攻。苏俄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

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历史是什么?

我摘编了一个短文,希望对你的问题有所参考,如下:

沙皇时代

1907年起彼得?斯托雷平上台执政,政治上依靠铁腕政策维护沙皇专制,残酷镇压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者。经济上实行寡头资本主义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实现了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其掠夺性私有化改革的极端不公正,底层民众并没有太多从经济的发展中获利,反而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私有财产遭受损害。而俄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更使社会不满度急剧上升,最终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罗曼诺夫皇朝灭亡。

临时

由于斯托雷平的专制私有化改革给俄国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曾经拥护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十月党、进步党等组织在二月革命的浪潮下明显失势。而自由主义左派党宪政民主党由于在革命前领导宪政民主运动,成为唯一一支有一定政治号召力的自由主义党派。相比之下,在当时俄国拥有较高支持率的分别是两大左派党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逐渐分裂为拥护宪政主义、民主选举的孟什维克,和倾向于民粹主义和人民专政的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主流派支持孟什维克宪政主义的立场,而少数左派社会革命党则支持布尔什维克人民专政的意见。

宪政民主党担忧俄国的民粹主义趋势无法控制,于是主张放慢民主的进程,引起了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两大党派的不满。两党普遍要求临时尽快开始立宪会议选举,废除斯托雷平土地改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中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呼声甚猛。布尔什维克鼓动前线的士兵反战归国,并积极在民间进行宪政民主的宣传。列宁也曾一度拥护宪政,表示即使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失败,他们也将服从人民群众的选择。

10月25日儒略历(11月7日公历)下午九时,列宁不顾布尔什维克温和派的反对,领导赤卫队员、士兵和民众包围了临时的所在地——冬宫,并于次日凌晨两点占领之。根据前苏联和官方的宣传:晚上在阿芙乐尔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而且在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而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在冬宫附近并未发生武装冲突,守卫冬宫的仅有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在人群的冲击之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他们带到了临时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而阿芙乐尔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被临时任命的阿芙乐尔号的政委别雷舍夫仅仅向冬宫打了几发空弹(没有弹头)。起义当晚,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临时被推翻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宣布成立“工农临时”。要求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并要求排除自由主义少数派宪政民主党,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尽管布尔什维克的强制夺权行为引起各党派的反感,但由于对宪政规则的长期追求,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等大多数左派政党选择接受了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的要求。而自由主义倾向的宪政民主党则遭到布尔什维克的镇压。

事后

10月25日的起义后,召开第二次全俄苏维埃大会,确定废除土地私有制,矿藏、工厂收归国有。

选举结果

立宪会议选举按期于11月12-15日进行,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什维克获得23.9%的选票,在703个席位中,只获得163席,远远低于社会革命党所获40%的选票。到了1918年年初,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为: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 24.7%,只略高于最初结果。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达到了60%;孟什维克16席,宪政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布尔什维克在掌权的情况下仍以败选告终,只得到不足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一月剧变

立宪会议最终于1918年1月5日召开。但立宪会议拒绝通过第二次全俄苏维埃大会确定的废除土地私有制,矿藏、工厂收归国有等条款,与布尔什维克废除封建、资本主义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工人阶级国家的主旨背道而驰,遂被斥为。列宁当天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强制解散了立宪会议。布尔什维克违反宪政规则的行为激起了民众强烈的不满,当日就出现了抗议解散立宪会议的工人,而布尔什维克军人却向和平的游行队伍开枪射击。同日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等反对派联合发表传单,谴责布尔什维克背叛工人阶级,并称其统治为“沙皇专制”。而向来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愤然写下《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指责布尔什维克“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

契卡与红军的建立

1917年12月20日,苏俄建立了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旨在以恐怖手段消灭国内的“势力”。1918年1月15日,苏俄颁布了建立脱离军队国家化、完全由布党领导的红军的法令。托洛茨基曾直言不讳的说:“红军的组织原则与沙皇军队的组织原则是非常相似的”。

俄国内战

立宪会议被解散后,俄国内外的势力无法容忍布尔什维克没收地主、教会土地以及把工厂、矿藏收归国有的政策,俄国内战局势已无法避免。“一月剧变”后,各地的小规模叛乱很快蔓延升级,1918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战俘叛乱。各反对派打出维护立宪会议的旗号反对布尔什维克,先后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马拉、乌法等地形成很大势力,在格鲁吉亚等地还建立了孟什维克领导的民主共和国。右翼反民主势力起而效尤:1918年4月乌克兰哥萨克首领斯科罗帕茨基驱散了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乌克兰议会(中央拉达),12月初军阀高尔察克驱散了从伏尔加河迁移到鄂木斯克的立宪议会委员代表大会。外国势力也随即卷入其中。内战期间大量***员、共青团员和工人参加红军,同白军和外国干涉军进行了艰苦的战斗,最终在经历了4年内战以后社会主义取得了胜利。

影响

列宁承诺宣称会在革命后为人民带来和平,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后被。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极度的惶恐,并支持俄国的对抗势力,希望扼杀革命,从而引发战争,托洛斯基说苏维埃的权力是由内战建立的,事实上俄共的权力是在内战后才建立起来的。

十月革命的共产主义运动触使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出现一个共产主义的。为第一个宣称为实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此次革命触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起家,也影响着往后世界的自由发展,共产主义的起头对资本主义世界给予极大的冲击。有人认为此革命曲解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始因,它触发了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此后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共产革命号召的解放运动下也因此有了个大援助。苏联共产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抗长达大半个世纪,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第一次建立了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确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十月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党国独裁统治(比如中国)枪杆子、笔杆子出,产生了深远影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致北京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主和议,并以相挟制。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随着苏俄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扩大,《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领袖曾经评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