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u23联赛战报-中国足协u23联赛战报网
1.u23是国足吗
2.2021国安在U23的位置上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余地?
3.足协和联赛曾出现在我国的哪个朝代?当时的足协和联赛是怎样的?
4.如何评价足协“U23新政”
u23是国足吗
u23是国足。
中国足球u23是中国足协推出的一支足球队,由于足协规定,此队只能由23岁及以下的年轻球员组成,因此被称为u23队。u23队是中国足球发展及青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足协为了培养优秀青年球员而推出的一支青年球队,因此u23是国足。
u23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培养中国未来的足球明星、增强中国足球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其任务包括参加u23年龄段的国际赛事、参加中国足协主办的青年联赛、及担任中国足协推广国际足球文化的代言人。u23队的出现也为中国足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国足球一步步走向发展,同时也拉近了中国足球与国际足球的距离。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简介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始建于1924年,于1931年加入国际足联,中国队在国际足联最高排名是1998年12月的世界第37位。国足先后12次参加亚洲杯足球赛正赛,并于年和2004年两度获得亚军;1936年、1948年、1988年和2008年四次参加奥运会足球赛决赛圈;2002年首次参加世界杯决赛圈比赛。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赛,中国队与日本、澳大利亚、沙特、阿曼和越南同组。这是中国队第12次冲击世界杯、第6次打入世界杯亚洲预选赛最后阶段(4强赛、6强赛、10强赛、12强赛)。2022年2月1日,中国队1-3负于越南,提前2轮被淘汰,无缘卡塔尔世界杯。
2021国安在U23的位置上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余地?
说了好几天国安更名的事情,今天咱们说一点球队建设上的事情,这件事情恐怕比选谁当教练更重要,那就是国安的U23。
从目前情况来看,U23政策在新赛季继续执行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虽然这个政策极不合理,但以中国足协的揍性,越是不合理的规则越要坚持,所以国安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联赛第二阶段,国安就因为U23问题而吃了大亏,甚至可以说,U23问题是国安被恒大淘汰出局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联赛第二阶段侯永永受伤后,国安可用的U23球员只有张玉宁和郭全博,而郭全博还是一名门将,最后张玉宁不得不打满全部首发,且大部分比赛还要踢到最后时刻,导致他的状态和体能越来越差。而当热内西奥想要通过换人来改变比赛局势的时候,张玉宁还无法被换下,外援们也无法被换下,结果就是没法换人。
经过中国足协的一顿操作中国联赛里的U23球员,成了比门将还金贵,还不能碰的位置
张玉宁和郭全博全都不再是U23适龄球员,国安一线队中的U23适龄球员只有侯永永、刘国博和文达三人,他们中只有侯永永有一定的比赛经验和能力,但侯永永的位置又和比埃拉、奥古斯托、张稀哲等人重叠,他若站稳一个主力位置,估计最后牺牲的还是张稀哲。
这样的尴尬就是,国安最强本土必须要为一个U23名额而沦为替补,这样的国安是不完整的国安,也是不可能在成绩上有任何突破的国安,别说热内西奥,你就是让克鲁伊夫复活,让特拉帕托尼返老还童也做不到。
至于刘国博和文达,他们的能力想必通过足协杯等一些比赛也让球迷看到了,都不仅仅是嫩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法用。尤其是刘国博,除了腿长腰细之外,完全看不出发展的前景。国安的U23问题,将成为明年球队的关键。
今年足协杯国安派出预备队出战,您能看出他们当中明年谁有作为首发U23的潜质吗?
而在足协杯赛场上打出惊人表现的国安预备队中,李博希、李京润等球员倒是有潜质进入一线队,但他们要么也是中前场球员,要么是不太敢用的中卫位置,说白了还是跟国安现有的优势位置重叠的厉害,而且也不太敢用。
至于国青队的那批球员,说实话,他们还不到20岁,年龄尚小。
国安方面曾表示要引进U23球员,这话说的容易,问题是,当全世界都知道你国安没有U23球员储备的时候,肯定会狮子大张口的要价,而且就算是钱的问题解决了,买谁,买哪个位置,仍旧是需要研究的。
国安此前几年的U23球员,基本上都是从现有的U23球员中选择一个实力最强的上场,无论是巴顿还是韦世豪,无论是郭全博还是张玉宁或者王子铭,都是如此。这样的好处是,U23球员不会成为球队的漏洞。
但仔细回想一下,这样的做法是否太过保守。因为即便U23球员不会成为球队漏洞,但他大概率还是会成为球队短板。而因为以「选择最好的U23上场」的角度来说,如果这名U23球员的位置和球队中其他有优势位置重叠的话,那么其实是削弱了国安的实力。
比如,2018年的时候,国安引进了韦世豪,绝对算是当时U23球员里实力数一数二的。可是,韦世豪能踢的那几场比赛,恰好是张稀哲停赛的时间段。后来,韦世豪吃黄牌太多停赛,巴顿顶替了他,待张稀哲解禁复出以后,韦世豪和巴顿就都没有了机会,为了给张稀哲腾位置,施密特使用了郭全博。
其实,这个转变就能看到国安在使用U23球员时的思路。设坚持继续使用韦世豪,而让张稀哲打替补,门将还是侯森,那对国安到底是好是坏呢?其实并没有好处。因为张稀哲是本土球员中实力最强的,相当于国安拆掉了本土最强,让给U23,虽然韦世豪不会成为漏洞,但国安的优势也并未发挥出来。
而郭全博的使用其实是另一种思路。即让全队最好的球员先站在场上,然后从比较弱的位置里选择一个和U23球员实力相差最小的位置,使用U23球员。
把门将位置留给U23球员,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对比较明智的选择。以当时国安的阵容来说,边后卫姜涛、中后卫张瑀、门将侯森是实力相对来说最薄弱的,但右后卫位置国安就没有替补,更别说U23球员,中后卫的位置也没有U23球员储备,所以最后选择的是郭全博顶替侯森的位置。这样,国安的中前场能够把优势发挥出来,来弥补U23门将的不足。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说,国安今年的U23使用也存在这个问题,是让侯永永直接顶替张稀哲,还是找到国安最薄弱的位置,让U23球员来踢,或者说引进这个位置的U23球员。
很显然,后者对国安的帮助会更大。
明年U23位置不可能仅依靠侯永永来撑满全部比赛
还是在有可能牺牲张稀哲位置的情况下
那么,国安目前的阵容里,哪个位置比较薄弱呢?很显然还是在中后场。按照年龄来看,王刚、池忠国、于洋和侯森都已经31岁,明年将32岁,他们都可能会进入到缓慢的下滑期。但这里面,侯森今年的状态很好,表现也非常出色,一度入选国家队的呼声很高。于洋的表现也很稳定,并且还能够有指挥后防的任务和精神属性。门将和中卫的位置相对来说对年龄和体能的要求又比较宽松。因此,国安整体阵容里,最有可能在明年成为短板的就是池忠国的后腰位置和王刚的右后卫位置。
池忠国的位置有李可和费尔南多可以踢,况且防守型后腰还是比较重要的,关系着球队的攻防体系,因此这个位置也不太敢让年轻球员上位。所以,最后剩下的就是王刚所在的右后卫的位置上。
王刚自从加盟国安后表现比在鲁能和人和的时候好很多,也一度成为国家队主力,他主要是助攻能力强,进攻犀利,但防守位置感不好,传球不够准确。关键是,王刚的这个踢法,对身体要求比较高,虽然这两年来看年过三十的王刚没有出现严重下滑,但明年就32的他是不太可能再有提高的。
而且,边后卫位置相对来说没有中卫和后腰那么要命,如果使用年轻球员就算是稍微嫩一点,也能够通过其他位置的队友来弥补。
中超最后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江苏苏宁易购和广州恒大淘宝都是使用了U23的边后卫,江苏这边是出生于1998年的阿布都海米提,广州这边是吴少聪。
所以,无论从主力队员的年龄和特点,从状态和身体,还是从人员储备来说,国安都应该把U23球员放在边后卫的位置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看U23的边后卫都有哪些人?国安一线队里的侯永永、刘国博和文达都不是边后卫,预备队里的边后卫徐冬冬、和晓强都出生于2001年,年龄太小。因此,想要内部挖潜是有些难度的。那么引进呢?
搜索本赛季中超联赛各队出生于1998年和1999年的球员名单会发现,有一定出场机会的边后卫也并不多。他们包括大连人的何宇鹏,江苏苏宁的高天意和阿布都海米提,上海申花的温姓小将,还有重庆力帆的迪力木拉提。球员里面,国安能够运作的也就是何宇鹏和迪力木拉提的可能性较大。
如果再把触角伸向中甲,还有几名在本赛季担任主力的U23后卫,比如北体大的叶立江、新疆天山雪豹的拜拜提·木拉提、内蒙古草上飞的王文轩。
由此可见,国安在转会期能够运作的U23边后卫其实并不多,而来了之后能够有实力在国安打上主力的,也只有重庆队的迪力木拉提。
当然,国安还可以发挥一下李明总经理在海外的人脉关系,争取为国安在U23储备上多招揽一些人才,否则的话,明年的首发阵容还是只能用侯永永取代张稀哲,再凑合一年呗。
足协和联赛曾出现在我国的哪个朝代?当时的足协和联赛是怎样的?
足球是当今世界的第一运动,欧美各国的职业足球联赛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更是万人空巷。按照现在的竞赛体制,各国联赛是各国“足协”主办的赛事,而世界杯是以“足协”为单位。因此在国际赛场上,我国有中国队、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4支队伍。
虽然现代足球运动是清朝末年才传入我国的,但是我国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类似的运动——“蹴鞠”。大家知道我国什么朝代也有“足协”和“联赛”吗?
2017年中国足协出台U23新政,其中有要求每场比赛各队18人大名单至少有3名U23球员,首发至少有一位U23球员,而且每场比赛U23球员出场数不得少于外援数,虽然足协希望凭借这样的政策来增加年轻球员出场来帮助他们成长,但场上也经常会有刚开场就换人的行为来逃避规则。这样的政策帮助无疑是拔苗助长!
2020赛季结束,随即足协要求各俱乐部改名以此来培养足球文化,但这样的改革真的有用吗?培养足球文化应当从娃娃抓起,而不是搞这样的虚无主义和形式主义。
限薪令规定中超一线队国内球员年薪不超过税前500万元,平均年薪不超过税前300万元,外援年薪不超过税前300万欧元。作为新出来的限薪令,自出台以来一直备受争议,如今的足球是金元足球,足协这样的逆时代而为真的会有作用仍然值得商榷!
如今中国职业足球已经来到了第27个年头,作为球迷作为普通的国人,没有不希望国足好的,因此希望足协能够办实事,少一些虚无主义和形式主义,让足球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何评价足协“U23新政”
这个政策的出来是疯狂开倒车,很有可能对中国足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至少是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这两个政策出来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政策的内容上,而是政策并没有给俱乐部一个执行的缓冲期。无论是 U23球员的限制还是外援的使用上,这种政策的出台只要智商正常的人肯定会想到给俱乐部预留一到两个赛季的缓冲,最次也是保证在上个赛季结束前通报下个赛季的政策,现在距离下赛季开始只有2个月的时间突然宣布这条给俱乐部的调整时间太短,而这种突然发政策对联赛进行大调整的行为也带来三个隐患:
众所周知现在中超联赛的繁荣是因为金元足球的投入,这种朝令夕改的行为会不会影响中超金主的投入热情,或者至少对金主来说是丧失安全感的。
金主们重金砸下的顶级外援和教练是吸引球迷看中超最重要的原因,对于这些外援来说,中超这种朝令夕改的政策有可能让他们在合同结束前就丧失工作,或者至少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内容,对于球员和教练来说也是毫无安全感可言。
好不容易这两年树立起来中超的影响力和口碑,在中国观众和海外媒体那里也因为这种乱七八糟的政策变成了笑话。
而对于两个政策,也非常糟糕,首先是名单里至少有两名U23球员,并且一人首发的规定,出发点很好,但是可操作性太差,有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中超的观赏性肯定会受到影响,至少现在大部分 U23球员肯定是无法达到联赛需要的水平。
会直接拉大强队和弱队的差距,只要稍微看一下各个球队的名单就知道,我国比较好的 U23球员都在几个强队中,而中下游球队几乎没有 U23球员可用,比如力帆、泰达和延边只有一名 U23球员,而在这种政策下,U23球员的转会费用会明显上涨,没有钱的弱队只能买低水平的或者从自己青训里面找,结果就是这些球队场上很可能有极低水平的球员,使得强队和弱队的差距更明显。
考虑到球员有可能受伤等问题,两名 U23球员是肯定不够的,理性考虑至少要4名,也就是说大量的非 U23球员生存空间会被挤压,甚至一定会出现大量球员在 U23的时候踢主力,而到24岁的时候,就无球可踢,甚至拿不到职业合同的情况,这对培养球员并没有半点好处。而那些因为 U23球员政策失去工作的现有球员,他们的利益谁来保障?
政策对细节的制定很不清楚,设俱乐部因为某些原因不够2名 U23,比如受伤。那么要怎么操作,如果没有替补的 U23,那是不是大名单少一人就可以,如果没有场上的 U23,那是要首发少一人?这些非常重要的细节根本没有写清楚。
未来几年国奥队成绩定然会一塌糊涂,国奥队比赛基本都不在国家队比赛日,这种情况下每个队的 U23 都必须留着应对联赛限制名额,肯定不会同意被征召,所以很长时间国奥队能够征召的球队肯定是非职业球员。
而对于完全没有半点意义的新3外援政策,又有这些问题:
和前面一样,势必会影响观赏性。
如果3外援政策执行,那和亚冠的3 + 1政策有冲突,对于亚冠球队来说,要怎么配置外援?如果备一个亚外的话,很有可能就是只是亚冠使用,如果不买亚外的话,定然会影响亚冠成绩。
正在合同范围内的外援要怎么处理,这个转会期已经有不少球队买了亚外,甚至很多都不是亚冠球队,这里产生的经济损失,足协愿不愿意承担?如果足协不愿意承担,凭什么球队要根据你莫名其妙改的规定承担这些。
中国足球最需要的根本不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政策,需要的是增加足球人口、提高青训水平和增强职业联赛影响力。
中国足球成长最大的阻碍就是这帮猪头们。
-
多说一句,联赛就是联赛,国家队就是国家队,如果联赛成绩好对国家队成绩有积极作用,但没有任何道理影响联赛而为国家队培养球员。更何况我并不觉得现在这两条能起到培养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