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纳斯对奥胡斯-兰斯VS奥尔良结果
1.奥尔良的历史
2.波旁公爵的历代列表
3.谁是法兰西民族的女英雄?
4.请问被人说成圣女是什么意思
奥尔良的历史
历史上,奥尔良所在的卢瓦尔河谷是法兰西皇室的发源地,这里拥有大量的城堡等各种历史古迹 。 中世纪前夕,奥尔良曾是法兰西三大富裕城市之一(巴黎、鲁昂、奥尔良)。这主要得益于奥尔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1108年,法兰西皇室的国王腓力一世在奥尔良大教堂为亲王路易六世(Louis le Gros)加冕,并赐予奥尔良公爵(Duc d'Orléans)的名号。这或许是法兰西历史上仅有的未在兰斯(Reims)举行的加冕仪式。十至十一世纪,奥尔良一度成为法国首都。
公元十一世纪末,时任奥尔良公爵的腓力二世(Phillipe II Auguste)大面积扩张皇家领地(注:当时的法兰西皇室属于卡佩王朝,在腓力二世上任以前,皇室土地仅包括巴黎——奥尔良一线以及布尔日等地,面积很小),先后夺得安茹、曼恩、弗兰德、香槟等地,最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同时,腓力二世积极营建巴黎城,修建道路和城墙,巴黎的市政面貌在他在位期间焕然一新,著名的卢浮宫就是他开始修建的,主要用途是拱卫巴黎城。腓力还积极扶持巴黎大学,如授予其师生以免税权和独立的民事、刑事裁判权利。从腓力二世时代开始,巴黎的首都地位已不可动摇,奥尔良的政治地位也每况愈下。不过,为了纪念腓力二世在位期间的卓越贡献,在同一时期的法属北美殖民地,多个城市和地区都被冠以“奥尔良”的名号。其中:密西西比河河口的城市命名为新奥尔良(Nouvelle-Orléans);美国北部的佛蒙特州的小城被命名为奥尔良县(Orleans County),加拿大东部特劳伦斯河中的一处小岛被命名为奥尔良岛(Island of Orleans) 15世纪,奥尔良被英国军队所占领。史称“奥尔良之围”。但在民族英雄年仅17岁的少女贞德的领导之下,奥尔良冲出重围,最终在1429年5月8日解放。历时仅9天。
奥尔良的解放成为百年战争的重大转折点,也改变了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如果奥尔良沦陷,那么在当时的傀儡勃艮第公爵约翰的“帮助”下,法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将沦入英军的掌控之中,英吉利将变成法兰西的主人)。
宗教革命时期,波旁·孔岱(Bourbon· Conté)一世带领奥尔良进行了起义。1563年1月到4月,吉斯公爵率领军队进行镇压,最终起义失败。
得益于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宗教宽容条约——《南特赦令》,屡建屡毁的奥尔良大教堂开始了再一次的重建。然而,丧心病狂的路易十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1685年颁布《枫丹白露赦令》,奥尔良大教堂作为“异端”,再一次被摧毁。 十九世纪30年代,图尔—奥尔良和奥尔良—巴黎的铁路相继修建完成。这给奥尔良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其受到了新的麻烦——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奥尔良曾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不过,普鲁士人在此期间又修建了雷若布莱站(Gare des Aubrais)。这样,巴黎南下前往图卢兹或者图尔方向的火车就无需在奥尔良火车站(Gare d'Orléans)换向。此举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更使得法国著名的POLT(巴黎—奥尔良—利摩日—图卢兹)经济轴带形成,加强了法国南北间的联系。
1956年,法国产生了新行政级别——大区。奥尔良成为了中央大区的首府。中央大区包括18、28、36、37、41、45六个省,是法国主要的农业和高新科技发展区。
波旁公爵的历代列表
(1279-1342)
路易一世 (1311年—1342年在位) Louis Ier de Bourbon,波旁公爵一世(1279年—1342年1月29日在世)法国波旁家族的始祖。在1317年—1327年,他的封号是克莱蒙伯爵。 路易一世·德·波旁的父亲是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之子克莱蒙伯爵法兰西的罗贝尔,因此,从血统来看,他和他的后代是法国的亲王。他的母亲是勃艮第公爵于格四世的女儿勃艮第的比阿特丽丝,她也是波旁领地的继承人。路易一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波旁。1327年,路易一世由法国国王查理四世封为波旁公爵。 路易一世参加了卡佩王朝的几次著名战役。包括1302年的库特赖战役、1304年的蒙桑赔维尔战役。早在1310年,他被任命为国王的侍卫长。同年,他与埃诺伯爵让二世的女儿玛丽结婚。 (1342–1356)
皮埃尔一世·德·波旁,第二代波旁公爵 Pierre I de Bourbon,2me duc de Bourbon (1311年—1356年9月19日在世)法国贵族。1342年被封为公爵。他是路易一世公爵与埃诺的玛丽之子。 皮埃尔一世·德·波旁在法国国王腓力六世和约翰二世时代担任内政大臣和外交官;1341到1343年在布列塔尼征战后,任朗格多克总督。他谈判缔结了一些条约,升任中将。1356年他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普瓦捷会战中阵亡 (1337–1410)
(善良的)路易二世·德·波旁,Louis II de Bourbon le Bon ,3me Duc de Bourbon (1337年—1410年) 法国贵族和政治家,波旁公爵(1356年起)。他是百年战争第一阶段法国方面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路易原封克莱蒙伯爵,1356年其父皮埃尔一世公爵阵亡于普瓦捷战役后,他承袭了波旁公爵的爵位。路易二世是法兰西民族英雄贝特朗·杜·盖克兰元帅的密友。在1356年法国国王约翰二世于普瓦捷战役中被俘后,王太子查理(即日后的查理五世)与英国人签订和约,规定以巨额赎金赎回约翰二世。波旁公爵路易二世是确保法国交付赎金而被扣押的人质之一。1367年返回法国,在普瓦图和吉耶纳再度与英军作战(1368-1370)。 路易二世与奥弗涅公爵的女儿奥弗涅的安妮结婚后,福雷领地并入了波旁家族的领地。 (1380-1434)
让一世·德·波旁,第四代波旁公爵Jean Ier de Bourbon,4me Duc de Bourbon (1381年~1434年)法国军人,波旁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奥弗涅公爵(1416年起)。
让一世·德·波旁为第三代波旁公爵路易二世·德·波旁与奥弗涅的安妮的长子,1410年继承波旁公爵爵位。1400年,他与奥弗涅领地的继承人奥弗涅的玛丽结婚,因而于1416年兼领了奥弗涅公国。让一世·德·波旁在百年战争时期属于阿马尼亚克派(即奥尔良派)的阵营。1415年,法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被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以弱势兵力击败。让一世·德·波旁于是役被俘并被带往英国,虽然交付了赎金,但并没有被释放。后在监禁中于伦敦。 (1401-1456)
波旁公爵夏尔一世Bourbon, Charles I duc de (1401-1456).夏尔一世出生于1401年,他的父亲约翰一世在1415年阿金库尔战役被英国俘虏,1433年于英国, 他成为波旁公爵。查理之前为克莱蒙伯爵,波旁的夏尔为第五代波旁公爵,是支持法王查理七世的阿马尼亚克派的首领,性格好斗,他成为朗格道克、吉耶纳、多菲内、波旁、奥弗涅和福雷等省的总督。他在青鱼之战负了伤,因此退出了1429年的奥尔良保卫战,后来他参加了在特鲁瓦的卢瓦尔河地区的战役,也参加了查理七世在兰斯的加冕(1429年7月),他一直与圣女贞德在一起,直到她1429年9月的巴黎围攻失败。
1432年,波旁的夏尔也参加了把声名狼藉的查理七世的顾问拉特雷穆伊赶走的行动,但由于曼恩伯爵查茹的查理成为国王的顾问,地位仅次于国王,安茹派的影响增加,阿马尼亚克派起了嫉妒之心,加上查理七世对军队的改革在年轻的贵族中产生了不满情绪,波旁公爵领导了1439到1440年反对国王的布拉格党反叛。这次叛乱为时甚短,名义上是未来的国王路易十一领导。结果是波旁公爵丢掉了几处城堡及在宫廷的尊荣地位。而他的儿子约翰二世则因他军事能力仍受到查理七世的高度重视。波旁的夏尔与勃艮第的阿涅丝结婚,她是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的女儿,好人腓力的妹妹他们的儿子有约翰二世,波旁红衣主教查理二世,列日主教路易;皮埃尔二世(博热的皮埃尔),他于1456年。 (1427-1488)
波旁的约翰,克莱蒙伯爵(波旁公爵约翰二世)Clermont, Jean II 'le Bon', comte de, and later duc de Bourbon (1426-88)波旁的约翰二世出生于1426年,自1433到1456年拥有克莱蒙伯爵的称号,参与了百年战争最后时期的战役。母亲是勃艮第的阿涅丝。波旁的约翰二世成为查理七世最出色的军事将领之一,他因1450年的库米尼战役而闻名,该役他与王室统帅里奇蒙共享了胜利的荣誉,击败了在诺曼底的英军。他也是1451到1453年吉耶纳大反攻战役的首领之一。路易十一给予他奥尔良、贝利、朗格多克、利穆桑和佩利戈尔的治理权。他是法国王的积极拥护者。
约翰二世与查理七世的女儿让娜于1447年结婚,1484年与凯瑟琳·德·阿马尼亚克结婚,1487年与波旁的让娜结婚,他仅有的孩子都是一位不知名的所生,他们是:马修(于1504),查理(于1502)和赫克托(于1502) (1427-1488)
夏尔二世·德·波旁,第七代波旁公爵(Charles II de Bourbon,7me Duc de Bourbon,1434年~1488年9月13日),法国贵族和教士,里昂大主教。夏尔·德·波旁于1488年兄长让二世去世后继承了波旁公爵和奥弗涅公爵的头衔,但不久就去世了。他没有男性后代,公爵称号由弟弟皮埃尔继承。 (1438-1503)
皮埃尔二世 (1488 年–1503年) ,1474年为博热领主,1488年继承波旁公爵。1474年的时候他娶了路易十一的长女法兰西的安妮为妻,路易十一时,将13岁的小国王查理八世托孤给他,1483-1491年他们夫妻实际上是法国的摄政王。对于曾遭受路易十一无情压迫的人们所作出的反应,他们竭力使用机智的让步或军事行动来增加国王的权威,如1484在图尔召开会议,发动“愚蠢的战争”征讨布列塔尼。 (1503–1525)
皮埃尔二世 和安娜·波旁公主的独女,法律上的第九代波旁公爵,她嫁给了他的堂兄夏尔三世,并使丈夫成为第十代公爵。所生三个子女均于她之前,由于没有继承人,她后公爵领地收归国有。 (1490-1527)
夏尔三世·德·波旁—蒙庞西埃 (1505年–1527年)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时的陆军统帅,后来成为弗朗索瓦一世的主要敌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手下的主将,波旁家族地位较低的一支蒙庞西埃伯爵吉尔伯特的次子,通过联姻很快就继承了波旁和蒙庞西埃两个家族的领地。1505年15岁时,已经成为法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从此开始他光辉的军事生涯,1507年参加热那亚包围战,1509年参加阿尼亚代洛战役,1515年弗朗索瓦一世即位后,任命他为法国王室统帅。他对马里亚诺大捷做出了很大贡献,使他的幼主获得米兰。25岁时任米兰总督,后来失宠,主要原因似乎是国王的母后反对他。国王曾向巴黎高等法院提出诉讼,要求从他手中收回波旁家族的遗产,由于国王的诉讼法理无据,法院未作判决。此时,他开始和英王亨利八世和德皇查理五世谈判,企图瓜分法国。法兰西斯对此有所风闻,但没能阻止他逃走。他投奔查理五世,率领德意志雇佣军击退法国对意大利的进攻(1524年4月)。然后入侵普罗斯旺,攻克土伦,在1525年2月4日的帕维亚战役中俘获弗朗索瓦一世。1526年签订马德里和约,恢复了弗朗索瓦一世的自由,法兰西斯保证发还波旁家族的产业,但事后没有践约,查理五世虽然任命他为米兰总督,但没有为他提供粮饷,因此,他于1527年春率部前往罗马抢劫,在一次攻城战中阵亡 。
谁是法兰西民族的女英雄?
贞德(1412—1431),又译冉·达克,是英法百年战争晚期法国的著名女民族英雄。
1412年1月6日,贞德出生在今法国孚日省境内的东雷米村,父母亲笃信天主教,是纯朴的农民,全家靠务农而艰难度日。
贞德的童年正是在英法百年战争的祸乱中度过的,当时的法国国王查理六世不仅无能,而且还是一个间歇性的神经病患者,使各路封建贵族难于听命,于是各自为政,你争我夺,尤以勃艮第公爵和奥尔良公爵为核心的两派封建主,为争夺地盘,不惜挑起内战。英王亨利五世趁法国内乱之际,于1415年8月,率军6万,大举入侵法国。勃艮第派封建贵族即投靠入侵者,处处表示出对英王的“友好”诚意。奥尔良派封建主面对英军的入侵和勃艮第的叛卖,无力抵抗,致使英军长驱直入。10月,在阿金库尔战役中,法军惨败,随后英军占领法国北部广大地区。
1420年,在英国入侵者的威胁下,英法双方签订了《特鲁瓦和约》,和约规定法国王太子查理的王位继承权转归英王亨利五世。为此,法国王后竟迫使疯癫的法王查理将女儿嫁给英王。1422年,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几乎同时去世,亨利五世所生才10个月的婴儿即被立为英法两国的国王,称亨利六世。法王太子查理被正式废黜,退居法国南方。《特鲁瓦和约》实际上把法国割裂为3块,分别由亨利六世、勃艮第公爵、王太子查理各据一方。
1428年10月,英国入侵者在勃艮第派的配合下,向南方扩展,并集中军力围攻通向南方的战略要地奥尔良城。很快将奥尔良城包围。奥尔良是通向南方的门户,也是奥尔良派的重要根据地,是保卫法兰西、抗击入侵者的堡垒。奥尔良军民,为保卫自己的城堡,正在浴血奋战。南方各路封建贵族及广大农民、市民和下级教士,正在自发组织起来声援奥尔良,他们运用游击战等各种方式与英军进行战斗,但派往解救奥尔良的部队却不断失利,损失惨重,形势万分危急。法国广大民众把希望寄托在王太子身上,渴望他能成为法国国王,统率民众,收复失地,赶走侵略者。可是,王太子却疑虑重重,束手无策,毫无信心。在此危急关头,一位农家姑娘挺身而出,她就是贞德。
贞德的家乡曾多次遭受英军蹂躏和勃艮第贵族军的烧杀掳掠,她自幼亲眼目睹敌人欠下的累累血债;也听说过法国人热爱祖国、英勇抗战的动人故事,这些在这位牧羊女的幼小心灵中播下了爱憎分明的种子。民众的悲伤和祖国的苦难,激起了贞德姑娘保家卫国的决心,她要把拯救祖国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据说贞德在13岁时就在耳边听到上帝的声音,上帝叫她去见王太子,由她担负起抗击英国入侵者、拯救法兰西的光荣使命。每当敌人猖獗、法国危急之时,上帝就在她身边呼喊,而且喊声越来越响,她似乎成了上帝派来拯救法国的使者。其实这是一种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她虔诚的宗教热情中产生的幻觉。贞德下定决心要去说服王太子。
1429年初,贞德还只有17岁,她就到邻近小城去见该城的领主并向领主请求:上帝要她尽快去见王太子,她是上帝派来拯救法兰西的。一时间,人们纷纷流传贞德是“圣女”下凡。远近乡亲无不信以为真,更为她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决定帮助她去完成救国的神圣使命。大家替她购买了盔甲、武器和战马,小城的领主还派人护送她去南方求见王太子。贞德历经种种困难,终于到达王太子所在地什农城。身陷困境的王太子查理接见了这位少女,贞德对太子说,她从上帝那里接受了支持太子的使命:“上帝支持您,您才是法兰西的真正继承人。”并说服太子给她一支军队,去解救被围的奥尔良城。绝望中的太子,一听她是上帝派来的,就欣然同意给她军队。
1429年4月22日,查理任命贞德为军队总指挥,随后组成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急赴奥尔良城。战士们沿途唱着赞美诗,雄赳赳地向奥尔良进发。一路上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呼和坚决支持,这就更坚定了贞德的爱国之志。
4月29日,贞德带领的军队进入奥尔良近郊时,已近黄昏,她立即派人进行周密的侦察,摸清敌情后,当晚趁着雷电闪闪、风雨交加之际发起进攻。贞德高举圣旗、跃马领先,指挥部队冲破敌军的层层包围圈,于晚上8时许进入城内,将武器、和粮食送到奥尔良军民手中,城内军民手持火把夹道欢迎,5000军民从此得救。突围告捷,使奥尔良城内外的法国军民士气大振,斗志昂扬。但此时城外的敌人并未击退,贞德就写信给入侵的英军头目,劝英军迅速撤退,返回自己的国家,并警告英军:“神圣的法兰西领土不容你们侵占,……要是不离开法国,你们走到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
英军头目看完贞德的信后,发出阵阵冷笑,根本不把贞德放在眼里。几天过去了,贞德见英军毫无退兵之意,她义愤填膺,决心给敌人以狠狠打击。从5月4日起,贞德指挥部队向控制着全城的几个桥头堡发起冲杀,她骑着战马,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不幸中箭受伤。贞德忍着剧痛拔出箭头,继续战斗。她一边向战士们高喊:“同胞们,前进,向前进!”一边带领大家齐心冲杀。经过几天苦战,大败英军,先后攻克了两个主要桥头堡,侵略者被迫退却。5月8日,奥尔良城周围的残敌被肃清,奥尔良城被解救。奥尔良之役成为法国转败为胜的关键一仗,为法国人民增添了胜利的信心,贞德也因此威望大震,人们称她为“奥尔良之女”。
奥尔良大捷后,贞德继续抗战。1429年6月27日,她率军北上,连克数城,收复大片失地。7月16日,光复兰斯。但此时的法国虽节节胜利,在名义上却仍然受英国人的统治,法国人还没有自己的国王,而国王是民族的代表。为此,贞德认为太子加冕事关重要且时机已经成熟,她就力劝王太子加冕为王,贞德对太子说:“我们的太子,不要再举行这么多、这么长的会议了,跟我来吧,到兰斯去接受您应该戴的王冠吧,不要再犹豫了。”7月17日,按照法国的传统,查理来到兰斯大教堂,在历代君王加冕的地方,举行了隆重的加冕礼,查理继承法国王统,称查理七世。在加冕典礼中,贞德手执旗标,站在国王一旁,显得庄重而威武。
太子加冕成功,使法国人有了新的君王,大大增强了法国军民抗战爱国的凝聚力。赶走英国人,光复法兰西,成为全民族的光荣义务。举国上下到处传颂着贞德的英名,寄给贞德的致敬信和决心书像雪片似的从四面八方飞来,在贞德精神的鼓舞下,从农村到城镇,平民百姓掀起了抗英斗争的新高潮,贞德更是信心百倍地投入新的战斗。
但是,贞德的威望,却引起了贵族和大臣们的妒忌和恐慌,他们害怕自己的地位被动摇,利益被侵夺,于是就想方设法孤立她、暗算她,甚至出卖她和陷害她。
1430年春,兰斯西北面的军事重镇贡比涅告急,贞德率军救援,与英军及勃艮第派贵族军展开激战,初战失利。5月23日傍晚,贞德带领300精兵偷袭敌军,又不幸失败。贞德只得带领余部撤退,他们边战边退,在快回兰斯城内时,蓄谋陷害她的守城贵族却故意拉起吊桥,关闭城门,将贞德拒之城门外,她进退无路而被敌人包围,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被勃艮第叛军所俘。勃艮第派贵族以1万金币的高价把贞德卖给英国入侵者。
英国侵略者视贞德为心腹大患,即将她关进铁笼,百般折磨她达半年之久,企图迫使贞德投降,贞德昂首挺胸,严词拒绝,表示:“为了法兰西,我视如归!”
1430年12月,英军将贞德押到鲁昂,交给由英国授意组成的异端裁判所审讯。贞德再次受到残酷折磨,在无休止的轮番审讯中,她坚贞不屈,始终忠于祖国,不吐背叛法兰西的一个字。但此时的国王却听信大臣而坐视不救。异端裁判所奉主子之命,以“女扮男装”、“妖术惑众”等莫须有罪名将贞德判为“女巫”,处以火刑。
1431年5月30日,贞德被绑在鲁昂广场的火刑柱上被活活烧。贞德就义前怒斥英国侵略者“一定会受到惩罚”。在高呼“法兰西万岁”声中被大火吞没。贞德后,其骨灰被抛撒在塞纳河中。贞德为了拯救祖国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仅19岁。
贞德了,但她的精神不。她的爱国献身精神照亮了法国,唤醒了法国人民,更加燃旺了法国千万民众救亡图存的熊熊烈焰。他们踏着贞德的脚印,开展了更加广泛的抗英斗争,为收复失地而奋勇杀敌。1436年,即贞德就义后5年,巴黎光复。1453年10月,英军投降,英法双方签订和约,法兰西重新实现了统一,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贞德以其光辉的业绩在法国历史上树立起了第一面爱国主义旗帜,成为法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热爱祖国的楷模。至今,在巴黎、鲁昂、东雷米村等许多地方,都耸立着贞德的雕像,贞德的故乡被命名为少女村。1920年,法国还规定每年5月的第2个星期日为全国贞德节,以纪念贞德的不朽功绩,弘扬贞德的爱国主义精神。
请问被人说成圣女是什么意思
指只能独自一人,不能生情,不能有欲。圣女有以下5种意思:
1、指有圣德的女子。如“圣女贞德”等等。
2、常指将为后妃者﹐亦指女神。
3、是某个组织中的掌权者至亲或继承人,如楚留香传奇中张洁洁母女。
4、在新时代,圣女不仅仅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具有魔幻色彩,她也可以放宽年龄界限,特指思想道德上的圣女,即终生不受红尘羁绊,永远虔诚。这种意义上的圣女,是高贵不可亵渎的,与印度圣女无关。
5、圣女亦指拥有特殊能力的女孩,年龄限制在20岁以下12岁以上。
女人最高的境界是成为圣女
剩女之所以被称为剩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到了合适的年纪,居然没把自己给嫁出去。比如说,女人法定结婚时间,最早是二十岁,超过二十八岁如果还没有结婚会被人定义为剩女。因为男人女人,黄金年纪一般十八至二十八周岁,这个时段的男女身体最好,精力最为充沛。
没有高超思想境界的人是很难成为剩女的。般要与传统思想作艰苦斗争,另外还要自己能养活自己,总之生活并不容易。剩女们思想觉悟都颇为高深,是不可能被这么一点困难打倒的,努力学习,确定目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圣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