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赛程预告

瑞士水平-联赛ds瑞士超级

1.浪威2014ds手表怎么样

2.在国内顶尖律所工作是种什么体验

3.一万以内、价廉物美的瑞士表有哪些呢?

4.瑞士是永久中立国,这个国家有没有军队?国防建设怎样?听说世界上有些国家和地区没有军队,是吗?

浪威2014ds手表怎么样

瑞士水平-联赛ds瑞士超级

还行

浪威表英文:Round Well 瑞士钟表品牌

2品牌简介编辑

创立于1988年的浪威表,坚持恪守经典设计,及等同瑞士品质的制表概念,创造了平价的机械腕表亦可经久传世,隽刻永恒的品牌精神。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辉煌的背景,浪威品牌有的是从经典中创新设计和等同瑞士质量的制表理念。

3品牌历史编辑

创立于1988年 Round Well (浪威表),源自出生于瑞士小镇Valle de Joux,创办人Renato Roundwell,拥有数十年全方位的独立制表经历与专业能力,从零件抛光、雕琢到完成所有组装与测试。除了保留优良的传统技术,更朝高复杂多功能机芯的设计。浪威钟表业尤其在时尚腕表系列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4品牌历史编辑

1988年,由独立装表师Renato Roundwell 创办于Valle de joux小镇;1998年,经过十年淬炼后由Mr. Yen 正是独家代理,引进大中华地区,并提供装表技术支持。2000年于远东地区设立工厂,与台湾,瑞士成为三方国际制表团队。2002年,发表首支高复杂机械机芯,具年历,月历,星期,日期,24小时,时,分,秒及月相功能显示。2004年,与印度钻石商S. Vinod 家族结盟,由钻石商家族提供顶级钻石及镶嵌技术。2005年推出18K金,重达2.3克拉美钻珠宝腕表。紧接着06年又推出高复杂多功能陀飞轮手上炼机芯,,陀飞轮在万众瞩目下问世,陀飞轮上镶嵌单颗美钻,不仅考验的是珠宝团队的镶嵌技术,对制表精密的工艺则是更大的挑战。2009年,浪威集团成立客制化珠宝腕表部门,为喜爱腕表的客人提供更完整的服务。2010年浪威推出了手工精镶珍珠母面盘Fashion系列,大幅提升了品牌艺术的深度及现代感,这对浪威品牌来说是在里程碑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亚洲地区,设有超过30个浪威表销售专柜销售总量约5万支。[1]

在国内顶尖律所工作是种什么体验

变化一:财务数据日趋透明

尽管早些年《The Lawyer》杂志就致力于为《亚太地区150强(the Asia Pacific 150)》及《中国顶级律所报告(China Elite reports)》收集律所收入及盈利的数据,但一些律所拒绝公开他们的财务数据。

虽然各律所的盈利数据仍然被严格保密,但就今年的调查而言,我们仍能观察到一定的透明化趋势。在被调研的50所律所中,仅有10%的律所没有提供收入数据。但在这5家律所大多数律师的协助下,《中国顶级律所报告》已能够粗略地估计并筛选出中国收入最多的30强律所,并通过两项重要的指标(“律所年收入”及“律师人均年收入”)对它们的实力、市场表现及市场地位进行评估。

律所财务数据的进一步透明是中国法律行业不断成熟的反映。律所不仅更乐意公开它们的收入数据,而且还对其法律执业的效益以及如何精化管理等方面投以更多的关注。而更为精通商务的客户则是使律所思维模式发生变化的另一关键动因。据一位30强律所的管理合伙人所言:“在竞争业务时,律所越来越频繁地被客户问及有关收入及其他财务数据方面的问题。”

截至2014年底,本年度30强律所共拥有律师18,938名,而它们的年收入总和达到了158亿人民币(16亿英镑)。相比较而言,根据北京律师协会的数据,截至2013年,北京共有1,800家律师事务所及23,776名律师,而北京地区2013年的律所年收入总和为98亿人民币,较2014年度的30强律所的年收入总和要少38%。

虽然如此,158亿人民币的收入仍然低于英国的四所“魔圈律所(magic circle firms,指英国的顶级律所)”在2013/14财政年度的19亿英镑的收入。

2014年度中国30强律所的律师人均年收入为833,000元人民币,是2013年度北京地区律师人均年收入410,000元人民币的两倍,以及该年全国律师人均年收入200,000元人民币的四倍。

拥有3,113名律师以及45所办公室的中国大成律师事务所,以总计22.5亿人民币的营业额斩获年度最高营业额内所。但这所不久就与Dentons合并的律所,律师人均年收入仅排第28位。

而拥有国内最多律师人数的盈科律师事务所,去年以9亿人民币的年收入位居去年年收入最高律所排行榜第六。但就律师人均年收入而言,盈科的排名则降到了排行榜的最底部。

据悉,几乎所有30强律所的2014年年度营业额都得到了增长,而只有一个例外。总部位于北京的国枫律师事务所的年收入急剧下降了28%,这主要归因于它的一个上百人的团队在去年跳槽到了中伦律师事务所。尽管年收入有所下降,国枫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合伙人张利国律师仍十分看好律所的发展,他称将带领瘦身后的律所在同质竞争中迎头而上,未来增长势头不可小觑。

在所有被调查的律所中,位于北京的汉坤律师事务所的年收入获得了最大幅度的增长,其2014年的收入跃升了78%,达到了2亿人民币。位于成都的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年收入增幅位居第二,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0%。而在“红圈”(red circle,中国顶级律所)律所之中,中伦以43%的年收入增幅位居第一,从2013年的10.3亿人民币涨至2014年的14.7亿人民币。而10所增幅最大的中国律所的平均年收入涨幅为25%,这样的增速在全球法律市场都是极为稀少的。

然而,在所有提供了年度营业额数据的律所中,约有1/3都表示要想收集能真实反映律所运营情况的数据是很困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税收规则的变化,其二是松散的分支机构管理模式。

普遍的做法是,律所会制作两份数据,一份是真实的收入状况统计,另一份则是出于纳税的需要。在一些极端的案例中,两份数据的差额达到40%之多。

一位北京律所的负责人表示:“中国的税收制度改革对律所的利润率有很大影响,比如增值税取代了营业税,不再用定额税率,而是基于自审计的财务报表进行浮动征税。”

“律所通常会取手段进行合理避税,这样就会导致公布的财务报表中营业额数据往往低于实际所得”,他补充道,“大型的全国性律所因为各地办公室基于税收政策取的统计措施不同,在这方面往往会更加复杂和混乱。”

从国家的财政税收管理的角度,统一的全国会计准则、税收规则和行为准则的缺位是导致律所营业额数据不真实的原因之一。但中伦律师事务所的高级管理合伙人乔文骏指出了另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

“中国的法律服务行业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但律师事务所的地位仍然非常尴尬”,乔律师解释说,“律师事务所至今仍然无法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为企业,因此也不能获得企业法人的法律资格。一直以来,律师事务所在征税时都被归为个人独资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现在中国律所的主要监管机构仍然是司法部。”

“相比会计师事务所等其他专业服务公司,企业地位的缺乏给律所的发展带来更多不便,哪怕只是从事最基础的商业活动,比如开立银行帐户,申请,开设海外分支机构或建立其他咨询子公司。”

“就像有出生证明却没有办法注册的人,很尴尬。”

最后他总结道:“只有当这个这个最根本的地位问题解决了,中国的律师事务所才有可能与国际律所趋同发展,否则中国律所在取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公司化改革的道路上将始终缺乏动力。”

变化二:法律服务需求空前增长

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在逐渐放缓,中国市场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却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发展法律市场的推动力量有二:一是国家法律监管的日益完善,二是依靠国内消费和私企发展来平衡经济的决心。

今年的报告证实了这一点,中国的顶级律所都受益于这种持续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排名前30的律所中有29所都达到了收入增长率的最高点,其中增长率最高最快的前10所平均增长率实现了25%。中伦以收入增长率43%成为领头羊,从2013年的10.3亿元到如今14.7亿元人民币。中伦从国枫收购的大型团队以及去年在重庆和青岛设立的新办公室都对大幅飙升的营业额有极大贡献。管理合伙人吴鹏也承认2014年是中伦在若干领域实现破纪录发展的一年。

这是中伦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吴鹏的团队今年贡献了两千多万人民币,并列成为历史之最。平均每位股东合伙人的收入也首次突破了七百万人民币。方达、天元、立方三家律所也在2014年有显著的员工和收入增长。在横向招聘方面,方达最引人注目的举动是为它的北京办公室招募了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的中国反垄断主管Michael Han。

除了从新兴领域探索新的业务,如反垄断、知识产权、证券和税,许多公司的增长是抓住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机遇,比如目前新三板市场就是非常关键的机遇。

2014年,中国有1,232家中小企业在新三板上市,这片市场被279家律所分享。国浩律师事务所,在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服务中一直表现出色,它在2014年帮助77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这一业务量在国内无可匹敌。但仅仅在2015年上半年,大成就以81家企业成功上市的业务量实现了新的突破,也使大成成为新三板市场上最活跃的律所。

虽然新三板业务的利润率较低,但这是收入和客户增长的新途径,尤其是对于北京和上海的律所而言。

资本市场和并购交易一直是顶级律所的主要业务。中国激增的企业并购活动是积极的指向标,企业交易的发展和复杂使国内律所大大受益。

与资本市场情况类似,企业并购交易仍是30家顶级律所的最主要的一块业务收入。日益增多的并购活动使得这些律所在该领域的业务日臻成熟,中国公司间日益复杂的交易极大地裨益了已经建立起来的国内法律顾问市场。

根据路透社2014年的数据报道,RPL评级靠前的中国律所在资本和并购市场非常活跃。业务量上,方达以72排名第一,中伦56排名第二,国浩以52排名第三。业务标的总额方面,北京嘉源以28个业务共668亿美元的标的额雄踞榜首,其次是海问和方达。

国内律所在资本和并购市场超越了外所,比如Freshfields,它在中国市场只有14个并购业务,总计500亿美元。

2014年中国市场上最大的并购交易是中石化出售价值175亿美元的国内零售业务给由25个中外企业组成的大型投资集团。这些零售业务包括一个批发链,超过30000个加油站和便利店,以及成品油管道和存储设施。

这种规模的交易只是来自国家推动的国企私有化,被称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项目。

总部位于北京的海问在中石化交易中提供了最重要的法律服务,覆盖交易的整个过程:包括对投资者投标、谈判和与潜在投资者相关所有文件的起草和执行。投资者团队的法律服务由锦天城,方达和天元负责。

30家顶级律所整体情况

变化三:更为合理的合伙制度

顶尖的中国律所专注于建立自己的业务领域并扩大在全国范围的业务覆盖,一些律所通过合并与补强收购迅速实现了目标。

在这些顶级律所中,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对合伙人盈利能力和更合理的合伙制度的强调。其中比如君合和海问,已经着手改革合伙薪酬制度。另外如中伦和全球,为律所管理层合伙人提供更高的优待。

君合在今年年初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修整,这是自1989年成立以来最大的内部调整。在此之前,它的薪酬体系几乎完全以业绩为基础。

君合的管理合伙人之一华晓军表示,为了新制度的改革君合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包括向诸如Slaughters and May和Mayer Brown等国际律所取经。

全球律师事务所一直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结构,现在也感受到了压力,正在尝试改革更高效优质的财务管理结构。

相比之下,在2009年海问已经建立了一个西方式的薪酬分配结构,它最近的改革则是要加入业绩评估元素,合伙人将根据业务表现而级别变动,同时资历也是重要的评估因素。

今年年初,海问就调整措施来鼓励和稳定杰出的年轻合伙人并且积极地横向招揽。过去的结构在保持合伙人之间的协同一致以及管理质量上有一定优势,但海问需要不断调整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并保持它的领先地位。

管理合伙人刘苏表示,“我们去年利润增长的一个因素是强调合伙人与团队在优势领域的专注和专业,以此提高收费标准与竞争能力。虽然律所经营的成本因为租金和工资上涨等原因不断飙升,我们通过提高每项业务的效率和收费,仍然能实现高利润率。”

“上一年度我们的利润有增长。这主要是我们要求所有合伙人和律师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将能力发挥到极致,如此即使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也能提高代理费用,” 刘苏说到。

“因为租金和工资持续见长,在中国经营一家大所的开销越来越大了,但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执业能力来收取更高的代理费,同时高效地完成每桩交易和项目,这样一来我们仍然可以有很好的盈利,”他说。

变化四:在合并中迅速扩张

对于大型全国性律所和励志跻身前三十强的律所来说,如果他们已经意识到律所合并是国内法律市场的重头戏,那么应当看到2014年仍然是各家律所进行扩张的一年。

在北京,天达律师事务所和共和律师事务所的合并是众多值得关注的合并案中的一桩,它们的合并铸成了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该所在本调查进行时有1.4亿的资本,拥有220名律师和63名合伙人,在中国四地设有办公室。天达共和的管理合伙人李大进将最近这场合并称作是“两个具有远见且优势互补的律所的结合”。

“这家合并后的律所可以围绕客户的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它通过这次关键性的变革弥补了原来两家律所在执业团队业务领域广度和深度上的不足,”李大进说。

“由于壮大后的合伙人团队提升了我们在市场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更经受得住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的考验,原来两家所的客户都会从这次合并中受益,”他说,希望此次合并能够引领这家新生律所跻身顶级大所的行列。

最近的一场合并案例是北京君泰律师事务所和天驰洪范律师事务所的合并,在这次7月间完成的合并中诞生的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拥有400名员工和9处办公室。

在上海,本土的邦信阳律师事务所和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在2014年初的合并是法律市场中又一个值得注意的案例。

除了同城之间的律所合并,也有地区性的律所加入全国性律所业务链的案例。

国浩律师事务所在2013年拥有超过100名律师和15处办公室,去年在国内又增开了两处办公室,这两处办公室都是在与当地律所合并的助力下增设的。国浩在重庆新设的办公室是在并购天之合律师事务所及和华利胜律师事务所驻重庆分办公室的基础上进行的。德义君达律师事务所加入了国浩律师事务并作为其在济南新设的办公室。在南京,国浩在吸纳拥有40位律师的江苏金鼎英杰律师事务所后增设了一倍数量的办公室。

国浩律师事务所上海办事处的管理合伙人管建军说:“我们的策略就是在中国的每一个重要的城市以及国外核心地点建立起一个广泛而有力的业务网”。

管建军说,拿重庆的办公室的增设为例,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一个除成都外的办事处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地理位置及市场需求差异的限制,仅依靠成都一处是不能完全开展律所业务的,而重庆作为一个类省级的法律服务市场在这方面具有优势。

“全国性律所为地处北京及上海外的区域性律所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平台。通过加入其业务链,地区性律所就能为其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法律服务,也可以接触到由其他合伙人分享的众多和知识经验,”管建军补充道。

变化五:海外市场的骄人业绩

如今越来越多的客户具备全球视野,而国内贸易沾带涉外因素也逐渐成为常态。再这样的形势下,律所必须通过提出全球化的发展战略来满足客户国际化的需求。

中国从资本输入国到资本输出国的角色转换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过去十年有了充分的增长。2014年,中国的海外投资量达到了1,029亿美元的超高记录。中国海外投资的进程还将在人民币贬值及诸多干预政策的影响下进一步加快。据预测,海外投资量终将超过境内投资量,中国将逐渐变为一个纯资本输出国。

欧洲成为一个接受中国资本流向的至关重要的地区。据荣鼎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有价值180亿美元的总共153项投资流向欧洲,这比去年的数量翻了一番。

涉足海外业务的律所已经获得了回报。2013年金杜律师事务所与英国律所SJ Berwin合并,坐稳了海外企业并购领域法律服务提供商的交椅。据汤森路透2014的交易数据显示,金杜所累计为18桩海外企业并购案中的中方企业们提供了法律服务,其交易额使得金杜成为该领域最活跃的法律服务提供商。这也使得它在这场竞争中击败了对手英国欧华律师事务所(DLA Piper),该所完成了17桩案子的法律服务。

金杜律师事务所海外法律服务交易的战绩包括它在国有企业广东省广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欲以报价11亿澳元(5亿英镑)收购澳洲上市铜金矿开商PanAust案件中的代理,潍柴动力以1.87亿欧元(1.36亿英镑)取得德国上市公司凯傲集团一部分股权的法律咨询以及为中国的私募股权公司厚朴基金(HOPU)对帕拉丁能源(Paladin Energy)投资中的代理。

然而,将金杜所的收入累加后情形就不容乐观了。它所完成的这18个交易共计42亿美元,每桩交易取得的代理费为2.33亿美元。相比而言, Freshfields完成了价值202亿美元的13桩交易--每桩交易额在15亿美元。

“中资所的国际化拓展是在客户的现实需求下展开的,”金杜律师事务所的张律师说道。他说金杜所处理的案子中越来越多地牵扯到涉外因素,由此便需要其提供涉及多元管辖权的法律意见。“一家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案件很容易就牵涉到三四个管辖权问题。如今一家中国公司要通过其在香港的分公司取得一家英国上市公司在非洲的资产作为其涵盖英国资本成分的资本构成是很常见的。

“对我们来说,在欧洲拥有一家成员所是很重要的,在这张全球法律服务网络的剩余市场中,中欧双向投资的机遇给了我们很强的指示息。”张律师说。上海办事处的合伙人王良华最近已经去往伦敦协助处理中国客户在英国和欧洲的诸多事项。

大成律师事务所与Dentons的合并以及Baker & McKenzie与小型律师事务所奋迅于上海自由贸易区(TZ)设立联营办公室是去年广泛报道的两宗头条。虽然这两宗合并案例在组合结构和规模类型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无一不显示了中资律所扩展海外市场的决心和外所对进一步发掘中国市场的浓厚兴趣。

就在最近,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在八月份,它于香港开设了一处办公室,并与美国际律师事务所进行了合并。

“合并后我们最想从我们的国际合作伙伴那里学到的就是在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及通过他们先进的科技知识使我们的业务范围扩展至新的领域,”竞天公诚的管理合伙人高翔说道,他也认识到了利用美的国际优势为有涉外因素的中国客户服务的重要性。

四个具有示范作用的国际律所合并为中资律所如何进行国际性拓展打开了新的路径。多家顶级律所的管理合伙人表示他们对于国际间的律所合并持开明态度,但是他们并没有遇到合适的合作对象,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具有启发性的会谈。

尽管有众多理由诱使中资所与国际律所进行合并,还是有一些律所坚定地捍卫其独立性。打比方说,在国有控股企业和能源公司海外项目尤其是其在新兴市场的法律服务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的德恒律师事务所。

目前,它正在为中国三峡南亚投资对巴基斯坦境内卡洛特水电站的合作开发提供法律服务,这是在中国“一带一路”政策指引下首先推行的项目之一。与此同时,它处理着几个中国水电在东南亚的并购项目。在这些案子里,德恒在众多法律服务提供商中无疑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它会根据客户利益指导那些地区性律所如何执业。

“和国际律所合并不是中资律所拓展国际业务的唯一出路。保持独立性的中资所在未来走向方面有着更高的灵活性,同时也能铸造自己的品牌。与那些同国际律所合并的同行相比,保持独立性的中资所显得与众不同,”德恒律所的管理合伙人孙钢宏说。

中国的律所面临着一个变革的时代,律所的透明度,组织上的管领力,良好的盈利性和稳健的外贸增长值成为一家律所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

变化六:国际律所在中国:势力缩减、挑战加剧

就如世界基金组织(IMF)在2014年将中国列为世界排名第一的经济大国所显示出的信号一样,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增长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毫无疑问,成为国际律所进军的核心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的18个月中,陆续有新的律所进入中国市场--美国的Alston & Bird,Curtis Mallet-Prevost Colt & Mosle, Duane Morris Selvam 和 Fenwick & West只是其中几例。同时,Quinn Emanuel Urquhart & Sullivan为入驻上海市场展开了合并行动。

根据中国司法部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中国有170家外所共计225处办公室(参见下面的图表)。上海仍然是外资所最集中的流入地,这一点从它拥有124处办公室就可以看出,而北京只有87处。这170家外所里有54家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拥有2处办公室,115家在中国有1处办公室。只有总部在巴黎的德尚律师事务所(DS Avocats)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拥有三处办事处。

美资律所是中国外资所中最大的构成部分,这87家美资所占170家外所的51%。欧洲大陆律所有31家进驻中国,排名第二。英资律所有19家排名第三。

然而,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对外资所打开国门以后,外资所办公室的数量第一次缩减了。相比2013年有记录的232家办公室,到2014年已经减少到了178家。

这些数字中略有下降的部分是由于近年来全球兼并和某些跨国所的倒闭。例如,澳大利亚的Allens 与 legacy Mallesons Stephen Jaquesduo两家所都关闭了在中国的办公室,就是因为这两家所分别同Linklaters 和金杜达成联盟进行合并。现在,defunctBingham McCutchen 的北京办公室也在去年关闭。

然而,其他的一些外所决定退出中国,比如美国的Fried Frank Harris Shriver & Jacobson 和Chadbourne Parke, 巴西的Duarte Garcia Caselli Guimar?es e Terra Advogados 以及瑞典的 Advokatfirman Vinge。

也有一些律所决定减少其在中国的“存在感”,英国的Stephenson Harwood 近期关闭了它在广州的办公室,转而同广州的伟途律师事务所联盟,以便继续在那儿服务他们的客户。在关闭之前,该所是极少数在中国大陆设有三个办公室的外所之一。

尽管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要,但外国律师事务所在中国挣钱却是公认的艰难。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对其执业范围的诸多限制。此外,外所往往没有认识到他们可能面临的文化上的水土不服,以及他们在英国或美国的大企业客户可能不会自动追随成为其在华客户的现实。

所有的这些挑战,再加上来自那些快速成长的顶级内所的激烈竞争,意味着跨国所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在中国的策略,在一些地区裁员,在其他一些地区扩张,以及进行一般的调整,都是为了在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中更加精简和更有利可图。

尽管因为本国市场的利润更高,一些跨国所已经完全撤出了中国市场,但越来越多的外所决定通过与国内所进行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英国一家从事保险业务的律师事务所 Kennedy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2015年1月,该所同一家主要从事保险业务的中国所安杰达成了合作协议,而没有在大陆开设自己的办公室。

今年四月份,意大利的一家律所 Gianni Origoni Grippo Celli & Partners 取了相类似的方式,同中国的汉坤所组成正式的联盟,而汉坤凭借其高营收已成为中国成长最快的内所。

一些进入中国市场已久的跨国所也都决定去联系一个国内盟友,以便增强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 Baker & McKenzie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本地所奋迅组成的合资所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更大规模上,Dentons与大成运用“瑞士法律下社团组织结构(a Swiss Verein model)”模式进行联盟反映了类似的动机。Joe Andrew解释说,相较于找一个“红圈”合作伙伴,Dentons更想找个把国内的重点放在二线城市的大所。道理在于,这些所虽然没有做到专注于国际业务,却与国内的客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这些客户大部分立足于北京、上海之外,尽管迄今为止北京与上海是聚集着众多跨国所的地方。

除了能在北京、上海给律所更多外,Dentons考虑的是合并能让它占领目前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被跨国所知悉的城市的市场份额,而这些城市预计在2025年前将成为全球超级城市中的一员。

一万以内、价廉物美的瑞士表有哪些呢?

瑞士表常常被看做身份的象征、品位的体现。几万的瑞士表司空见惯,几十万、上百万的瑞士表照样有人买单,基本上属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瑞士表可不都像这只那么贵

这就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似乎瑞士表总是让普通老百姓“高攀不起”,只有站在边上看看,再咽咽口水。其实,就像俄罗斯女性不都是美女一样,瑞士表也不都是那么贵的,有些瑞士表的价格就比较接地气,而且质量也不错。只要你还没沦落到领低保的份儿,就完全有希望把它们带回家哇,这些瑞士表竟然一万不到就能买

文介绍的品牌,主流价位都在一万以内,而且都是地地道道、血统纯正的瑞士表。在这个价格区间,相信大部分人不用咬牙就能拿下。

美度是一个在设计上狠下功夫的品牌,最成功的地方我觉得就是设计。设计也是美度的灵魂所在。虽然我不是外貌协会会员,但是不得不说,设计对于亲民瑞士品牌来说太重要了。

无论是贝伦赛丽、布鲁纳这样的正装表,还是舵手、领航者这样的潜水表,颜值都很高。再加上极具“杀伤力”的价格,基本上是一万以内瑞士表的首选品牌之一。

贝伦赛丽典藏系列纪念款腕表(上);舵手系列穿越者特别款长动能全自动机械腕表(下)

我的第一块瑞士机械表就是美度。当时对于腕表基本一无所知,只是觉得美度真的很美很,所以心甘情愿地被她“勾引”,最终抱得美人(度)归。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没错,这表到现在六七年了,还走得好好的,其间只做过一次保养。

美度的母公司是大名鼎鼎的斯沃琪集团。它几乎囊括了中国人最熟悉的一些钟表品牌,比如天梭、浪琴、雷达、欧米茄等等。由于品牌定位关系,美度并不以自产机芯和打磨见长,不过,靠着斯沃琪集团这颗“大树”,美度在机芯供应方面丝毫不用担心。

领航者系列长动能钛合金防水腕表

指挥官系列硅游丝长动能天文台认证腕表

贝伦赛丽系列绮彩长动能珍珠贝母真钻女士腕表

美度旗下有不少天文台表。我们知道,通过瑞士官方天文台认证的腕表一般都要几万元,而美度的天文台表通常价位基本不会超过1万元,堪称最具性价比的天文台表之一。在机芯方面,目前“主力选手”是Caliber80。这枚自动上链机芯拥有80小时动力储存,部分款式还配备了硅游丝,在精准度、防磁性方面拥有非常好的表现。

天梭(Tissot)很难用一两句话来定义天梭,因为在这个品牌身上你能看到许多不同的面,既有青春活泼的一面,又有传统沉稳的一面,还有高新科技的一

丰富多彩的天梭

正是这些不同的面,造就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天梭。天梭旗下的表款十分丰富。粗略看了一下,大概有二十多个系列。

力洛克腕表

天梭有个著名的系列力洛克,这是以天梭的品牌诞生地力洛克命名的。去年上半年曾和腕表天地的技术顾问、独立制表师郭鸣一起去瑞士的钟表圣地考察,其中一站就是力洛克。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但是钟表业却十分发达。相对于周围低矮的房屋而言,位于山坡上的天梭厂房高大宏伟,可能是小城里数一数二的建筑了。

腾智系列第二代太阳能专业版腕表

时捷系列NBA特别款

很少有哪个瑞士品牌同时擅长传统机械表和高科技石英表,但是天梭做到了。如果说力洛克、宝环、豪致代表着天梭传统制表的实力,那么腾智则代表着天梭驾驭高科技石英表的功力。尽管说起石英表,人们大多首先会想到日本品牌,但是天梭却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而且在这条路上踏踏实实地走着,取得了不少成绩。

价格方面天梭也带给我们不少惊喜,从一两千的石英表,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机械表,均应有尽有,可以充分满足那些想买一块瑞士表,但又不想花太多的钱的消费者的需求。

也许和上面两个品牌相比,雪铁纳在国内比较低调,但是它低调却不失格调,特色非常明显。雪铁纳的主要特色,就是防水、防震和耐用

是不是觉得这些特色听起来有点耳熟?没错,是有点劳力士(Rolex)的味道。所以,很多人亲切地称雪铁纳为“小劳力士”。对于那些想买劳力士水鬼,又觉得价格超出预算的朋友来说,雪铁纳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DS-1喜马拉雅特别版腕表

雪铁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1888年就成立了。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品牌就推出了DS双保险技术。这个技术后来成了雪铁纳的标志性技术。DS双保险的问世,让雪铁纳在防水和抗震两方面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也许很多朋友还不知道DS双保险技术究竟是什么。可以这么理解,DS双保险技术相当于给腕表“买了两份保险”,大大地免去了你的后顾之忧。

DS Action Lady动能系列女士腕

具体地说,DS双保险技术从表镜、表冠和表背着手,包括高度防磨损的蓝宝石表镜,表冠和拨杆上的O形环垫圈,以及加强紧固的表壳底盖的复杂密封系统。这样一来,腕表仿佛披上了一件坚固的铠甲,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恶劣的环境。现在所有的雪铁纳腕表都用了DS双保险技术。

DS Action Diver动能系列自动潜水腕表

雪铁纳的机械表通常在五六千的价位,石英表自然还要便宜一些。值得一提的是,雪铁纳的石英表现在正朝着更加精准的方向努力,比如轻松通过瑞士官方天文台认证的Precidrive石英机芯,精准度远远超过普通石英机芯。

很多人都误以为梅花是国产表,其实这是一个地道的瑞士品牌,表厂位于瑞士Grechen。而且梅花至今还是独立品牌,没有给任何奢侈品集团收购。听到不少谣传,说梅花被香港人收购了,这有点“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的味道。至少梅花目前还没有被中国企业收购。

老一辈的人对梅花很有好感

老一辈的人心目中普遍都有梅花情结。那时进入中国市场的瑞士钟表品牌比较少,梅花是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品牌之一,加上本身质量可靠,所以很多老一辈的人对梅花的印象不错。

不过今非昔比。随着进入中国的钟表品牌越来越多,加上集团化成为大势所趋,作为独立品牌的梅花也面临着不少生存压力。平心而论,梅花的质量还算不错,定价也比较合理,但在营销推广方面似乎还有不少工作可以做。

从款式来看,梅花的设计风格偏保守,似乎有点跟不上时代。相对而言,我觉得梅花的高端系列大师系列的设计比较有自己的特色。

大师系列这个系列都是天文台表,价位基本和浪琴差不多。只是如果两只表放在一起,估计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浪琴。主要还是因为梅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给予梅花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因为无论如何,这毕竟是一个认真做表的品牌。

瑞士是永久中立国,这个国家有没有军队?国防建设怎样?听说世界上有些国家和地区没有军队,是吗?

瑞士虽是永久性中立国家,但它的国防教育也有独到之处。 其一是预备役训练备受重视。瑞士是个少国小的中立国家,其国防建设的最大特征就是将民兵、预备役训练列入国家防务的重要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瑞士宪法规定: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必须义务服兵役,受4个月军训后返回原单位,尔后定期复训,直到50岁。瑞士的专职军人仅1550人,义务兵18500人,而每年到部队或军事院校参加训练的预备役人员则多达30万到50万人。 其二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军事演习,扩大军队在群众中的影响,激发人民支持国防建设的热忱。在瑞士,除了空军和防空部队每年也要举行一次公从日,邀请当地群众观习行表演外,各驻军每年要在各大城市举行师、团规模的阅兵式以影响群众,就连军队组织营以上规模的军事演习,也没有忘记邀请当地官员参观,至于每年新兵学校17周的军事训练结束前,邀请新兵亲属和驻地群众参观、座谈就更不奇怪了。 其三是通过定期举办各种英雄纪念日活动强化国民的国防意识。瑞士自1837年以来,既无内战又无外战,人民连续过了150多年和平宁静的生活,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国小人少、党派和各种民间组织众多且长期享受和平与中立的情况下,为了团结人民,培养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强化国民的忧患意识,每年都要举行几次较大规模的英雄纪念活动。例如:每年7月4日,要举行纪念1386年卢塞恩人民取得辛巴赫战役胜利的活动;每年11月15日,举行纪念1315年莫尔加尔腾人民取得莫尔加尔腾战役胜利的活动。每当举办纪念活动,不但拨给专门经费,还特意派主要官员参加,并向群众发表演讲。威廉·退尔是瑞士的民族英雄,瑞士每年都要为他举行一次全国性纪念活动。1986年,瑞士在举行威廉·退尔纪念活动时,要求在当时威廉·退尔抗击侵略者的地方,把威廉·退尔的英雄事迹重演一遍。当时有2万多人参加了演练,有的是自愿参加,有的则全家出动。为期两个月的纪念活动再现了当年威廉·退尔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率领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悲壮场面,真可谓"百年和平不忘战争"。 其四是组织方法日趋网络化。瑞士认为,培养公民的国防意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单靠部门发号施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各阶层、各部门的力量,长抓不懈。在瑞士,除了四大政党在努力宣传国防教育政策和总体防御思想外,各地都成立了官方和半官方的国防教育机构,再加上社会、学校、军队、民防组织和各种宣传工具的介入,从而形成上下呼应,左右配合,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防教育网络。 中立了500年,200多年没打仗了,瑞士还需要军队吗? ■全民公决,78%的公民说:要! 正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有人减肥,有人饿死没粮”,这边,印巴边境剑拔弩张、巴以冲突愈演愈烈,那边,已经中立了500年的瑞士却对是否取消军队进行全民公决。 自宣布中立以来,瑞士人的最后一次战争是1798年抵御拿破仑侵略,从此的200多年间,他们没卷入过任何战争,包括两次世界大战。所以“无军队瑞士组织”说,“既然没有任何一支军事力量威胁我们瑞士,那么我们这个人口720万的国家何需国防军?国防军又防谁呢?” 更重要的是,瑞士国防军现在每年的军费开支是54亿美元,而瑞士的年总预算才280亿美元,加上不景气的经济,何不借机放弃这一沉重的负担呢?然而,前不久,其全民公决结果却是78%以上的人不赞成取消军队。 瑞士人的这种选择对我们这个饱经风霜的国家不无启示,为此我们请来了《世界军事》杂志的军事专家陈虎。 一国岂能无防无防岂有中立 中立的瑞士一直全民皆兵 主持人:瑞士东界奥地利,南邻意大利,西接法国,北连德国。可以说是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但是它依然能保持几百年无战事,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陈虎:瑞士人有个“刺猬战略”,刺猬不去侵犯别人,但遭到侵犯就会浑身是刺。也就是说,以强大的武装来保障中立。瑞士武装部队参谋长的讲话最具代表性:“国防国防,一国岂能无防?无防岂有中立?瑞士要想保持永久中立的地位,要想继续享受百年和平,不但不能彻底废除军队,反而要把瑞士国防军建得更加强大!” 瑞士一直保持全民皆兵、全民动员的民兵制军队,其军队人数至今仍然高达36万,属于世界人均最高水平。按照瑞士宪法规定,20岁至42岁的男性公民只要身体健康,必须依法服兵役,新兵接受15周的基础训练后正式编入连队,在20岁至42岁期间还要不断返回部队复训和服役。 此外,瑞士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被确认为永久中立国之后,仍一直加紧备战,它建成了世界上最完善的地下掩蔽系统,可供全部长住人口使用。有人比喻瑞士像块满是洞孔的干酪,公路旁伪装的居民小屋实际是军事基地的大门,从里面可以开出坦克和装有导弹发射架的军用卡车,地下掩蔽工程里建有各种生活必须的基本设施,储存着可供生活10天以上的所需物资。 没有军事实力的中立常常被蔑视 几小时之内,50万瑞士男人穿上了军装 柳先生(市民):瑞士成功地躲过两次世界大战,它的中立政策是否有其他国家借鉴呢? 陈虎:其实,瑞士差一点被卷入二战。军队攻陷法国后,在瑞士东部边境部署了50个师团,但最终让放弃入侵的却不是瑞士的中立政策。 1937年7月的某天,几小时之内,瑞士的男人们穿上了军装,在一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国家里竟动员了50万人的大军,他们准备在阿尔卑斯山脉的隐蔽阵地内长期固守,危急关头将不惜炸毁与德国和意大利相联的至关重要的哥大隧道和辛普朗隧道。 纳粹德国的情报机构向汇报说,如果德军入侵的话,将遭受重大损失!在权衡利弊得失后,最终放弃了入侵瑞士的。而欧洲其他小国没有这样的军事实力,所以它们的中立常常被蔑视。 瑞士军力 主要统计 面积4.1284万平方千米。人口709万人(其中,13~17岁男20.6万人,女19.8万人;18~22岁男20.4万人,女19.7万人;23~32岁男56万人,女56.6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890亿瑞士法郎,合2460亿美元(1999年)。国防费47亿瑞士法郎,约合28亿美元(2001年国防预算)。粗钢73.9万吨(1995年)。天然气105万立方米(1995年)。发电量609亿度(1998年)。粮食124.3万吨(1998年)。海运能力,商船(载重100吨以上)24艘、总载重量60.3万吨(1996年)。民航能力,固定航班机场5处,客运量1.25亿人千米、货运量15.08亿吨千米(1996年)。 国防体制 宪法规定,联邦委员会(联邦)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权属联邦委员会,联邦委员会为国家元首兼首脑,是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联邦由联邦委员会7名委员轮流担任,任期1年。联邦委员会是最高国防决策机构,成员包括全部7名联邦委员,由联邦主持。在联邦委员会中由联邦国防民防体育部长、司法警察部长和财政部长组成联邦国防委员会,负责处理日常重大安全事务。联邦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重大防务与军事问题均须经议会批准并立法。联邦议会的国民院和联邦院各设一个安全政策委员会,是议会有关安全和国防问题的最高咨询机构。联邦国防民防体育部为联邦中的一个部,是最高军事行政机关,负责领导国防和军队的日常管理工作。武装力量由民兵正规军、民兵预备役和准军事部队组成。正规军分陆、空两个军种。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为总参谋部。平时,联邦委员会通过联邦国防民防体育部和总参谋部对全国武装力量实施领导和指挥。战时,由联邦委员会提名,经联邦议会核准任命一名上将为总司令,直属联邦,统一指挥全军作战。同时,由总司令提名,经联邦委员会核准任命一名中将总参谋长和一名中将首席军法执行官,协助总司令指挥全军作战和执行军法。 ***物 联邦兼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莫里茨·洛伊恩贝格(2001年1月上任)。联邦国防民防体育部长萨穆埃尔·施密特(2001年1月上任)。总参谋长汉斯-乌尔里希·舍雷尔中将(1998年1月上任)。陆军部长雅克·杜斯中将(19年1月上任)。空军司令费尔南德·卡莱尔中将(1992年3月上任)。 武装力量 兵力 民兵现役部队4.25万人。战时经48小时动员后可达35.1万人。 陆军 民兵现役部队3.35万人(战时经48小时动员后可达32.1万人)。编有3个野战军军部和1个山地军军部、6个野战师、3个山地步兵师、4个国土防御师、5个坦克旅、3个要塞旅、2个国土防御旅和2个通信旅。 坦克:PZ-68/88型186辆、“豹”2型370辆。 步兵战车:M-63/73型192辆、M-63/89型315辆。 装甲侦察车:“鹰”Ⅱ型233辆。 装甲输送车:M-63/73型812辆、“剪刀鱼”型291辆。 自行炮:155毫米558门。 火箭炮:60毫米和83毫米13484门。 迫击炮:81毫米1469门、120毫米534门。 反坦克导弹:“龙”型3012具、“陶-2”自行型303具。 高炮:20毫米630门。 地空导弹:B/L-84型(“轻剑”)型56部、“毒刺”型若干部。 直升机:“云雀”Ⅲ型60架。 巡逻艇:“宝瓶座”级10艘。 空军 民兵现役部队9000人(战时经48小时动员后可达3.02万人)。编有1个航空兵旅、1个机场旅、1个防空旅、1个通信旅、12个战斗机中队和8个空中运输中队。作战飞机154架。 战斗机:“虎”Ⅱ/F-5E型89架、“虎”Ⅱ/F-5F型12架、P/A-18C/D型33架。 侦察机:“幻影”ⅢRS2型16架、“幻影”ⅢDS型4架。 运输机:PC-6型16架、“利尔杰特”36型1架、DO-27型2架、“猎鹰-50”型1架。 教练机:“隼”MK-66型19架、PC-7型38架、PC-9型12架。 直升机:AS-332M-1(“超级美洲豹”)型15架、SA-316(“云雀”111)型10架。 文职人员 1.5万人 预备役部队 35.1万人 准军事部队 民防部队28万人 部署 陆军野战部队兵力主要部署在北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山地部队全部部署在阿尔卑斯山地区;4个国土防御师全部沿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边境地区部署;空军部队的航空兵旅和机场旅驻中部地区;防空旅部署在重点保护目标、主要军事设施和场附近地区。共有军事基地40处。 兵役制度 实行“全民皆兵”的普遍义务民兵制。宪法规定,凡年满20周岁至42周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服兵役。女性公民可志愿服兵役。凡年满19周岁的男性青年必须到就近征兵处报名并体检,合格者20周岁入伍。入伍第1年在所属军兵种新兵学校接受为期15周的军事基础训练,此后直到42周岁每隔1年到部队参加1次复训,共10次,每次19-20天,总受训时间为300天,士官的总受训时间为460~670天,尉官为770~900天,校官为1050-1300天,将官视情况而定,一般高于1300天。各级军官最高服役年限,将官为52岁(可根据需要服役至62岁)。校官为52岁,尉官为42岁(其中上尉可根据需要服役至52岁)。民兵军人退出现役后自动转为民防役。自1999年1月1日起,公民服民防役的年限由原来的52岁降为50岁。 军衔 分5等18级:将官4级(上将[战时]、中将、少将、准将),校官3级(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级(上尉、中尉、少尉),军士6级(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兵2级(上等兵、列兵)。 驻外兵力 驻克罗地亚联合国观察团军事观察员1人;驻格鲁吉亚联合国观察团军事观察员3人;驻中东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军事观察员9人;驻马其顿联合国预防性部署部队军事观察员1人;驻韩国中立国监察委员会军官5人;驻刚果(金)联合国观察团军事观察员1人;驻波黑欧安组织履约民事行动非武装志愿“黄盔”部队50人;驻南斯拉夫科索沃和平协议执行部队瑞土连130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