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赛程预告

沙特对德国现场直播-沙特vs德国数据分析

1.国外的通货膨胀的例子以及经济分析

2.为什么日本队没有打破亚洲球队的魔咒呢?

3.沙特石油什么时候会被抽空枯竭?

4.GDP是个热门指标,谁知道目前那些产业对GDP拉动作用较大呢?

国外的通货膨胀的例子以及经济分析

沙特对德国现场直播-沙特vs德国数据分析

美国通货膨胀史分析与经济周期理论

Lin, Ershen (PhD)

英文原文: 2001年11月16日 ━ 2002年5月16日

中文译文: 2007年9月14-17日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使用曾经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然而,如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货币的负面影响是造成通货膨胀。这篇文章将对于通货膨胀的起因和各方面的后果进行实证性的分析,并讨论货币稳定性问题。

第一部分 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一、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

通货膨胀作为货币供应量过剩的结果对于经济,特别是成长率具有重大影响。为了说明通货膨胀与经济成长的关系,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 (包括官方失业率U1数据和根据就业率计算出来的真实失业率U2) 的历史数据将作为分析的对象。数据系列将涵盖繁荣的1920年代、大萧条的19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扩张期、滞胀的1970年代以及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成长期。由于经济本身具有周期性,一个足够长的数据系列是避免系统性偏差的唯一有效方法,也是为什么要采用美国历史数据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当然是美国历史数据的相对可靠性。再者,美国在西方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使其免受外来因子的干扰。在所有这些方面,其他国家的数据是难以匹敌的。

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美国经济在扩张与收缩之间大幅度振动 (图1)。到了下半叶,振幅明显减小,而通货膨胀则成为经常性的特征,并在各种线性与非线性回归分析中表现出来。与此同时,U2则自从1947年的劳工部开始统计以来呈现持续的下降趋势。

为了系统地分析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通货膨胀率系列与GDP增长率系列在不同的对应位置作线性回归并得出斜率与回归系数 (R) 的平方,这两个数据被用于对时间作图 (图2A)。总的来说,线性相关性较弱,但可以看出两者在-3至-1年之间的正相关性 (-3年的α ≈ 0.05) 和在1-4年区间的负相关性。也就是说,GDP上升领先于通货膨胀三年,而后者领先于GDP下降一年。如果在分析中使用GNP代替GDP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上述结果可以与以下两种可能性相容:(1) 高增长-高通货膨胀-低增长;(2) 低增长-低通货膨胀-高增长。

为了对于上述两种可能性进行验证,必须对于通货膨胀时期和通货紧缩区别对待。因此,分别对于两个时期的历史数据作回归分析。

首先,是1927-1940年间的通货紧缩和萧条时期 (图2B)。1920年代早期的通货紧缩时期没有被包括进去是为了防止1910年代的通货膨胀的任何潜在的滞后影响干扰分析结果。分析结果在-1至+1年间显示显著的正相关性 (α < 0.01) 和+3至+4年间显示弱负相关性 (α > 0.05)。显然,经济衰退与通货紧缩并存,两者领先于成长3-4年。这一结果支持低增长-低通货膨胀-高增长的推理。

其次,是1941-1999年间的成长与通货膨胀时期 (图2C),两种的速率都比较低。在-1至+1年间,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 (α < 0.05)。这一结果与高增长-高通货膨胀-低增长的推理相容,但仅此尚不足以做出证明。

以上分析也表明图2-1的总体分析包涵了通货紧缩时期的正相关性与通货膨胀时期的负相关性,而总的特征理所当然的是由通货紧缩时期的强相关性统治着。大部分信奉凯恩斯理论的经济学家中间广泛流传的所谓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说法显然是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应加成并混淆不清并且仅仅观察0年的相关性而得到的错误结论。在这里,他们同时犯了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是没有区别对待经济周期不同的时相;二是没有做不同系列之间不同时间点的“滑动”的分析,而被即时效应所迷惑。

由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被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有必要检验根据美国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否适用于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为此目的,选择了二十个由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上各区域的主要经济体在1960-1994年间的通货膨胀率和增长率历史数据用于分析。这二十个经济体被分为两组:四个属于高通货膨胀率组 (年通货膨胀率 > 50%),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印度尼西亚;其余16个属于中、低通货膨胀率组,包括德国、埃及、西班牙、法国、伊朗、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荷兰、沙特阿拉伯、南非、瑞典、瑞士、土耳其、美国。在这里,标准是选择各个大陆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某些大经济体由于缺乏可靠的数据而被排除在外。

对于这两组数据做线性回归得到不同的结果 (图2D, 2E)。中、低通货膨胀率组显示通货膨胀率与GDP成长率自0年开始的负相关性,其峰值在1年 (α < 0.01)。这一结果表明在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略为领先于经济衰退 (与美国的即时相关性略有不同)。因此,可以推测通货膨胀有可能引发衰退,从而证实了由美国通货膨胀数据导出的“高增长-高通货膨胀-低增长”的推理。另一方面,高通货膨胀率组的分析显示从-2年到0年期间极为显著的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的负相关性 (α < 0.01)。在这里,经济衰退领先于高通货膨胀一到两年,显示经济萎缩可能造成产品短缺和通货膨胀。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负相关性:通货膨胀可以在短时间内引发经济衰退,经济衰退可以减低通货膨胀,低通货膨胀则有利于经济增长。这就构成了经济周期的最基本的几个环节。在上述的一般描述中尚有两个环节未能得到充分解释,即如何从经济增长过渡到通货膨胀增加,以及如何从经济衰退过渡到通货膨胀降低。上述分析对于相关性的证明是肯定的,对于因果关系的推理则是假设性的。另一方面,高通货膨胀的起因是比较复杂的;它不完全是货币供应量增加的结果,也是经济萎缩的结果。这是对于通货膨胀理论的重要补充。

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

经济活动与失业率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通货膨胀影响到经济增长,也必然要影响到失业率。因此,有必要研究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由于美国劳工部数据系列始于1947年,这里使用线性回归分析了1947-1999年间通货膨胀率与U1、U2之间的关系 (图3A, 3B)。通货膨胀率与U1之间在1-4年以及7年存在正相关性 (α < 0.01),与U2之间在4,8,9年显示负相关性 (α < 0.05),在-3至-1年也有弱的负相关性趋向 (α > 0.05)。由此可见,U2下降领先于通货膨胀,后者领先于U1的增加2-3年和7年,而U1增加之后1-2年都会有U2的下降。这里能够导出的一般推理是“失业率持续下降-通货膨胀-U1增加-U2减少”。

如果从上述推理要作出因果关系的假设,首先可以认为失业率持续下降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其次,通货膨胀可能造成中下阶层的经济困难,迫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来,从而增加失业率U1。应该注意的是U1的增加是有滞后的,所以与GDP下降的即时效应不是同时的。换句话说,U1增加不是发生在衰退早期,而是发生在衰退之后的复苏时期。当U1下降到正常范围的时候,U2就降低了,说明全社会的就业率提高了。所以,通货膨胀本身并不刺激就业,而是通过增加生活费用来迫使非就业人口在衰退之后的复苏时期参与市场。

第一部分未能解释如何从经济增长过渡到通货膨胀,而这一环节恰好可以通过失业率持续下降引发通货膨胀而得到解释。从经济衰退过渡到通货膨胀降低存在两种途经,即失业率增加和工资下降。对于U2的分析表明衰退早期的失业率只是略有上升,没有显着意义,说明工资下降可能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货膨胀时期的一个经济周期可以被假设为以下事件系列:(1) 经济增长使更多的人进入劳动力市场 (U1增加);(2) 更多的人就业导致失业率U2持续下降;(3) U2持续下降最终引发通货膨胀率上升;(4) 通货膨胀率上升在短时间内引发经济衰退;(5) 经济衰退减低工资以及就业率;(6) 低工资以及低就业率减低通货膨胀率;(7) 低通货膨胀率有利于经济增长。在这一系列事件中,通货膨胀率的改变与经济增长率的改变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事件。可见通货膨胀在经济周期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对于通货紧缩时期,GDP数据上述假设相容,但由于就业数据的缺乏,目前尚无法验证上述假设是否适用。

第二部分 通货膨胀的作用机理

在各种与通货膨胀相关的现象中,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是关系最为密切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带来经济衰退?

首先,通货膨胀减少了可用于再生产的资本存量,其结果要么是减少生产,要么是增加借贷以维持再生产水平。在宏观水平上,两种效应必然同时存在。后者将增加对于金钱的需求和价格,使利率上升。

其次,通货膨胀减少储蓄的本金和实际利率,从而减少储蓄的欲望。尽管利率随着通货膨胀而增加,但往往不足以弥补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美国1970年代的情况便是如此。通货膨胀也同样影响到股东的增值与红利。在通货膨胀期间,小投资者的回报在扣除税收之后往往成为负数。在这种环境中,超前消费变成一种时尚,银行的坏帐会增加。这是一种中长期的现象。

由于国内资本形成途径受阻,通货膨胀必然增加对于外国资本的依赖性。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很可能触发货币贬值,造成资本外流、资金短缺,触使利率进一步上升。当利率上升和银行坏帐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经济衰退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上述分析预期利率上升与两个因子相关联:(1) 短期资本存量的减少;(2) 中长期储蓄的减少以及资本外流。于是,通货膨胀造成的利率上升是短期现象与中长期现象的加成。这一预期已经为美国通货膨胀率与基础利率在-1至8年的正相关性 (α < 0.01) 所证实 (图4A)。显然,在0-1年的峰值反映了短期效应,而其后的长尾反映了中长期效应。此外,美国通货膨胀率与一年期国债利率也具有类似的正相关性。

利率改变对于GDP增长率具有即时的影响,正如预期的那样。美国基础利率与GDP增长率的负相关性显示于在0年 (α < 0.01) 和1年 (α < 0.05),正相关性显示于3-4年 (α < 0.05) (图4B)。美国一年期国债利率与GDP增长率也显示类似的关系。

以上定量分析充分证明了本文对于通货膨胀在经济周期中的两种作用机制的理论推理。

有人以为通货膨胀可以鼓励消费而达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其实,这种刺激是通过减少储蓄率而达到的。应该认识到储蓄并不意味着资本停止循环,而是减少消费以扩大再生产 (包括基本建设、教育、研发的费用),资本始终没有停止流动。减少储蓄丝毫不会增加社会的总需求量,而仅仅改变其消费方式。当然,储蓄率不是越高越好,但美国社会长期依赖日本和中国的储蓄来填补其预算赤字,其自身储蓄率过低则是毫无疑问的。通货膨胀可以减轻政府和企业的债务负担倒是一点不假。但这种好处是短期的。随着储蓄的减少和利率的上升,长期经济增长率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在美国,这种负面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虽然已经相当明显,但问题尚不十分严重。这是因为美元最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和美国最为世界经济体系中心的地位决定了资本向美国集中的倾向,抑制了利率的上升,其它国家决不可能效仿美国的榜样。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通货膨胀必然改变整个社会的消费模式。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必然减少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对于消费品的需求和储蓄。某些美国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不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因为工资是与物价指数挂钩的。然而,挂钩不是普遍的,况且银行储蓄的下降无论如何不可能挂钩,两者对于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均有影响。通货膨胀说到底是财富从民间向政府的再分配过程,相当于一种税收。既然是税收,就不可能不影响民间的购买力和需求。除此之外,通货膨胀也可以被雇主用于抵消工资的增长,是一种劫贫济富的方式。这里的所谓贫者主要不是指赤贫者,而是广大中下阶层。所以,通货膨胀必然使消费品市场特别是基本消费品市场疲软。但是社会总需求量确实可以不受影响,民间的购买力减低可以被政府购买力的增加所抵消,社会中下层的购买力减低可以被上层购买力的增加所抵消,尽管这是一种不同的需求。

第三部分 国际货币体系极其前景

美国的通货膨胀在世界上具有特别的意义。今天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代替黄金最为储备,所以这个体系可以称之为美元标准。这种情况与十九世纪英镑的统治地位相类似,但又有所差别:美元与过去的强势货币不同,它已经无法按固定牌价转换为黄金。美元仅仅是一种法定货币,其币值很容易在货币市场上被高估,而且这种情况早已发生。

说美元被高估有两条证据。首先,联合国公布的PPP比例显示美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被高估。其次,美元大量持续地流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边缘国这一事实无疑是Gresham定理无处不在的体现。美元在边缘国比在中心国身价更高,所以流向边缘国。这种单向流动不会因为达到平衡点而终止,因为纸币的供应量可以无限增大,同时又完全符合美国的短期利益。美国以印刷的纸张换取其它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而其它国家接受这种交换因为他们以为美元是一种保值的手段。

当然,这一过程不可能永远地延续下去。英镑在四个世纪之内贬值了三个半数量级,从而沿着通货膨胀的路子完成了自我毁灭。美元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也已经贬值了一个半数量级。如果美元要避免英镑的噩运,美国必须采取负责任的财经政策,放弃那种以通货膨胀来消灭债务和增加税收的如意算盘。不过,在国债利息占用财政支出一半的时代,采取负责任的财经政策对于白宫的主人来说是个难以想象的挑战。

某些美国经济学家宣称只要国债与GDP的比值不增加,国债不会成为问题。这种思维的背谬在于它一旦被各主要经济体所接受,整个体系就会进入赤字预算年代,到那时就没有人能够出来填补赤字,最终导致国际金融体系的崩溃。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通货膨胀一直在统治世界经济。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都乐于以凯恩斯疗法对付经济衰退,尽管凯恩斯主义在理论界早已风光不在。这种情况大概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通货膨胀的诱惑力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解释。一是通货膨胀增加财政收入而不必增税。二是通货膨胀减轻债务负担,西方各国政府往往是国内最大的债务人。三是通货膨胀对于富人有利,因为在西方国家富人总是超前消费的主力军,也是主要的债务人群体。最后一点是因为采用大量注入资金的方式挽救危机中的大银行和资本市场,加重通货膨胀。不久前美国及西方各国对次级房屋贷款危机的处理就是沿用了这个老办法。这种注资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危机,但却造成长期的停滞,因为经济错位无法得到矫正。总之,只要权宜之计仍然成为治国的方略,通货膨胀就会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而美元的下滑轨迹也不会改变。

为什么日本队没有打破亚洲球队的魔咒呢?

本届杯赛是亚洲球队创纪录的一届杯赛。六支球队参赛,是世界杯32个名额以来最多的,三支球队晋级十六强也是数量最多的一次。此前最多也只有两支能打进淘汰赛。

至于没能打进八强。除了现在的日本队,没有一支亚洲球队具备这个实力。

3支球队进入16强,小组赛惊喜不断,整体成绩喜人,可以看出亚洲球队的下限在提高,但是全部止步八强,看起来上限提高难度依然很大。虽然成绩不错,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沙特、伊朗、韩国、澳大利亚虽然在小组赛有所惊喜,不过也仅仅是足球领域里边以弱胜强的常见脚本,只有日本16强含金量给了亚洲足球一个很好的启示。从90年代开始,随着五大联赛的崛起,由五大联赛球员组成的国家队对世界杯的垄断越来越强,一个国家队拥有的五大联赛球员越多、效力球队越强国家队实力就越强。参加世界杯的五支亚洲球队中,卡塔尔、沙特、伊朗基本都在本国联赛踢球,韩国、澳大利亚是一半在亚洲踢球,一半在欧洲,日本是大半在欧洲,少部分在亚洲。球员的效力联赛的含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本次世界杯的表现。卡塔尔这一届特像2008奥运会的中国队,费劲巴力的折腾了好几年,又是集中集训,又是中断联赛的,最终功败垂成。当然对于一个小国来说,人口少、足球市场小,能举办世界杯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其他方面真的没必要奢望太多,但是从三场比赛表现出来的紧张感来说,长期集训,以国家队为核心的足球运作方式在哪都不会成功。沙特国家队本届的表现非常不错,以往的沙特每每成为世界强队刷数据的最佳选手,02的德国0:8,18的俄罗斯0:5,这一届上来就战胜了阿根廷,三场进3球丢5球可以说是不小的进步。沙特的球员基本都在本国联赛踢球,作为世界有名的金元联赛,一场比赛有12名以上的巴甲水平的球员在带着沙特本土球员踢球,这着实属于变相留洋了。高强度的本土联赛也让沙特队非常适应世界杯的高节奏,有了高节奏的历练,小组赛战胜阿根廷真真并不稀奇。伊朗队本届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球员基本都在本国踢球,在本国动荡局势下,伊朗男人做了他们应该做的!澳大利亚以往都是一帮在欧洲效力的实力型球员,现在由一堆欧洲二级联赛和澳超球员组成,实力下降了不少,但是取得的成绩还是不错的,这届打入的3球全部来自澳超/日职乙效力的球员,也可以看出亚洲联赛的竞争力。特别是这届打中锋的那个球员,现在依然效力日职乙。韩国球队球员组成一半有亚洲联赛球员,一半有欧洲联赛球员,人员结构十几年基本不变,在对阵世界二流球队时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面对一流球队还是差距不小,结合韩国不景气的足球市场,韩国队长时间维持现有的成绩已经非常好了。日本国家队整体成绩并未突破,真正的亮点在于击败2支世界级强队,日本基本由欧洲联赛球员组成。欧洲高水平足球的熏陶让他们对世界杯的高节奏非常适应,而且因为日本人独有的纪律性,让他们在2场与世界强队的较量中,牢牢守住了上半场。其实森保一的战术并不稀奇,中国教练李铁、高洪波也经常这样用,如何在防守时做到密不透风,在有进攻机会的时候整齐一致的压上,这种战术非常考验球队的纪律性、战术的统一性以及球员对比赛的阅读能力。一场以弱胜强的比赛是偶然,连续的胜利就不能归结与运气了,日本队这个战术给文化某种方面相似的东亚球队树立了很好的模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面对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球队时,日本队办法并不多。日本球员大部分在欧洲联赛属于实力派球员,但是没有人能在真正的豪门踢上球,这个就是亚洲球队与欧洲球队最大的不同,荷兰、克罗地亚、波兰这些欧洲球队可以通过欧盟的一些政策在五大联赛找到位置,亚洲球队就没有这方面的政策优势。换句话讲,欧洲联赛可以给亚洲国家以个体的形式培养球员,但是不会成建制的给你培养球员。这就是现阶段下亚洲球队无法成为世界顶尖球队的根本原因。大家对日本足球的印象都是留洋球员多,其实,日本足球真正的核心在于其商业化的职业联赛。日本球员经过J联赛高水平的历练,可以无缝对接欧洲联赛。日本的人口以及对商业的尊崇,为日本联赛提供了成为世界级联赛的可能,这个基础韩国没有,中国没有,西亚国家更没有,亚洲足球的希望在日本足球身上。可能许多人并不懂什么是职业联赛。拿中国做例子,中国足球联赛是伪职业足球,金元足球本质是大企业联赛,投资人通过足球给自己的产业做广告,球员的薪水其实是广告费,收入远远高于联赛商业收入应该的薪水水平,金元足球因为资金主要来源是投资人,所以从球员到俱乐部甚至到管理机构并不在乎球迷的感受。中国球员在2013年有了一拨回流潮,踢上比甲的王上源,葡超一个赛季进6球的张呈栋,葡超的王刚,再有后来的韦世豪等等,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回来的,说直白点,就是事少钱多离家近。而职业联赛要求的收入只能在球票、广告赞助、媒体版权、球队周边等等,剥离了投资人产业对足球的,这就会让球员的薪水符合市场,相比于从全世界吸血的五大联赛,日职联还仅仅局限在本国,所以其收入肯定低于欧洲联赛,这就是日本球员留洋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商业化的联赛所带来的高竞技水平,去欧洲就再正常不过了。那么为什么职业联赛会带来足球水平的进步呢?其实职业联赛真正的投资人不是俱乐部老板,而是球迷,郭德纲的话嘛,花钱买票的是衣食父母,联赛不好看、假球黑哨一大堆,你不尊重衣食父母,衣食父母就用遥控器换台呀,投资人想要赚钱、球员想要赚钱,就必须取悦球迷,就倒逼着球队要建设漂亮的球场、设计好看的球衣、加强和球迷的沟通,踢节奏激烈的比赛,几个方面作用下,联赛水平会越来越高,而国家队和联赛其实就是小河和大河的关系,小河没水大河怎么会有水呢?没见过谁家的河流是倒流的。这就是联赛和国家队的逻辑关系。

沙特石油什么时候会被抽空枯竭?

石油又称原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的液体。地质研究表明,石油的形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实际上,这个假说并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转化为石油的话,成油量与地球上探明的石油储量相差过大。

石油的储量分布是不均衡的,全世界主要的石油产地是中东。因为什么样的地方就出产什么,也是有规律的。能种庄稼的地底下一般是不会有石油的;有石油的,常常是中东那样的不毛之地。千百万年下来,大地形成一个现在这样的不均衡的地貌,因此出产的资源也不均衡。

中东地区其地形属于板块交界处,给石油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中东地形和其他地区相比,相对低矮,形成盆地状态,这也让石油容易累积其中,另外中东地表覆盖严密,不容易泄露挥发,这三大因素也是中东石油丰富的原因所在。但石油真正形成的原因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完全合理的解释。

根据2019年的数据,阿拉伯半岛最大的国家沙特的石油储量为2665亿桶,探明储量占全球16%,列居世界第二,第一名是委内瑞拉,2965亿桶,比沙特多300亿桶。但是探明储量和可开采储量是不同的,某些地方因为成本和技术的原因,并不值得大规模开采。然而,沙特的大型及超大型油田多数是在1936-1970年之间发现的,此后并未发现在规模上可相提并论的新油田。因此,储量的隐含增长肯定是源自对现有可采储量预估的提高。

目前沙特沙特各个油田的产量情况和可开采储量预估都是国家机密,仅有一小部分内部人士知晓,外界无法加以测试或验证到底有多少,因此众说纷纭。在原油市场上,专业油市分析师一般都不会通过预估沙特产量和储量何时开始滑坡来预判原油涨跌趋势。现在沙特每天大约开采1000万桶以上的原油,每年约45-50亿桶,按探明储量计算大概可以维持60-70年。

但按照华尔街许多投资机构的内部分析报告,普遍认为沙特的石油将在20年左右的时间耗尽。近年沙特政府也是对极度依赖原油的现状比较忧虑,怕出现委内瑞拉这样的情况。2016年政府提出的沙特愿景2030,对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 等进行全面改革。经济层面,削弱对原油出口依赖,发展多元化经济,包括2019年进行的沙特阿美IPO,为经济转型提供财务支持,志在改善经济结构,不过要想在短时间内转变谈何容易,这几年看到的成效并不理想。

这主要是因为石油极度关联美元,沙特必须遵循美国的全球战略,包括石油的定价、供给实际上都是受美国的战略利益所左右。美国并不想沙特摆脱单纯依赖石油产业的境况,以更好控制石油资源进而维护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经贸体系。比如最近上台后重新制定了中东战略,在推进石油价格上涨的同时,一方面和沙特敌对的也门、伊朗缓和关系,一方面又重提两年前的王储密令政敌事件来敲打沙特政府。

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很多人都担心,若是石油用完了没有石油可用了,很多用油的机器岂不是就不能正常工作了。靠石油工作的机器岂不是就不能正常运行了?

还有就好比我们经常用的车辆,大部分都是烧汽油的,没有了石油是不是车也不能动了 呢。

不得不说这个担心还是有必要的,必须要未雨绸缪呀。

那么,现在已经探明的地球上的石油到底有多少呀?探明的石油能够人类用多久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专家已经算过了。

目前已知的是世界石油储量有1.7万亿桶,沙特的石油储备量并不是排在第一位。

排在第一的竟然是委内瑞拉,事实上我们知道委内瑞拉这个国家,大部分人也都是通过美国知道的,因为美国对这个国家很有意见!

没有有好几次向和委内瑞拉开战,委内瑞拉不像沙特,沙特就像是美国的附属国,所以,美国对沙特还是很够意思的。

当然了美国能够从沙特得到更多的好处。

一般石油储备量多的国家,美国都是会插一手的,最后这些国家都听美国的话。委内瑞拉不想听美国的,所以,他们一直被美国敌视!

既然说委内瑞拉石油储备量世界第一,那么,它们国家到底有多少石油储备呢?

目前为止委内瑞拉已经探明的石油储备量有3030亿桶。

沙特的石油储备量也就是2970亿桶排名世界第二,事实上他们只比委内瑞拉少一点,但是,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输出,目前绝对是全世界第一的。

加拿大探明是有1670亿桶、伊朗探明的是有1550亿桶、伊拉克是有1470亿桶……。

其它的国家都有,但是,数量就不是太多了。

那么,已经探明的这些世界上的石油储备量,能够人类用多久的呢?

苏联专家估计的是,人类还能用50年的时间。可是,一定要清楚这个50多年的时间是已经探明的石油储备量。

其实还有很多国家,可能存在更多的石油储备,或者是人家探明了根本就没有外报,剩的会被人惦记。

总之,石油的储备量肯定是很多的。

至少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备量没有探明的还有很多,人家现在根本不着急,先把已经探明的给用了再说。

所以说石油储备目前探明的也许只是九牛一毛。至少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是下一代人,几乎是不用担心石油会用完的。

世界上的钻石储存量也是很多,但是,人家不开发,每年只开发一点,就是为了保证钻石的价格。

事实上石油和钻石是差不多的,物以稀为贵,只有说储备量少了,才能卖个高价格。所以说世界上的石油储备,肯定是比目前探明的要大很多的。不要忘记,地区四分之三是海洋,海洋底下说不定有大量的石油储备呢?

总之,这个基本上是不用我们担心的,只管用就可以了,是用不完的。

沙特人都很豪,每年会给民众发很多钱,我们知道的是他们是一个很富有的国家,他们之所以富有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大量的石油。

若是没有石油支撑了,沙特估计吃饭都是会成问题的。

正如我们熟知的沙特的腹地内,基本上都是沙漠,而且工业基础十分的薄弱。若是,没有了石油沙特就豪不起来了。

很多人都很关心,沙特的石油是不是有开采枯竭的时候。若是按照目前的速度开采,多少年可以开采完毕呢?

目前探明的是世界石油储量有1.7万亿桶,沙特的石油储备量排在世界第二位。

知道石油储备第一的国家是哪里吗?

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已经探明的石油储备量有3030亿桶,全世界排名第一位。

沙特的石油储备量为2970亿桶,全世界排名第二。

加拿大是1670亿桶、伊朗是1550亿桶、伊拉克是1470亿桶……。

至于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多久能够抽空用完?

按照目前他们开采的进度,还是可以算出来的。现在沙特每天开采石油1300万桶/天,也就是每年最多47亿桶。

若是一直按照这个速度开采,沙特可采储量会在56年后耗尽。

也就是说沙特的石油黄金时间还有50多年。

不过大家一定要清楚,这是说的沙特石油已知情况下的储备量,相信沙特还有更多的石油没有被开采。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看到沙特石油被开采完的。

也许,他们国家沙漠下面还有更多未被探明的石油。

其实世界上很多国家,早就探讨过石油可以用多少年了。

俄罗斯媒体之前报道说,石油还可以供人类使用50年的时间。

当然了这也是说的在已经探明的石油储备量的情况下,可以使用50多年。其实还有大量的石油储备,有可能是没有被探明的。

海洋中深海里是不是有石油储备呢?

这个都是目前不清楚的,总之,每一个有大量石油的国家,都是不担心这个问题。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把已经发现的石油开采出来,卖出去毕竟石油在地下,若是你不开采,就有可能会流动到相邻的国家,被相邻的国家开采走。

当然了也有很多人,都在担心石油用完怎么办?

已知的是担心石油要用枯竭的国家,现在都开始考虑用新能源来代替石油了,是不是真的可以代替石油,这个还需要继续研究。

总之,目前来看50年内时候可能是用不完的。也许在这50年的时间里,会有更多的石油被探明。

总之,我们这一代人肯定是看不到沙特石油用完的这一幕了。

GDP是个热门指标,谁知道目前那些产业对GDP拉动作用较大呢?

gdp

开放分类: 社会、经济、国民经济、经济学、国内生产总值

目录

简介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GDP的确定

GDP指标分析

中国历年GDP-中国历年人均GDP

GDP与汇率:

简介

[编辑本段]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编辑本段]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

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产量,P1、P2……P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则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

Q1P1+Q2P2+……QnPn=GDP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居民消费(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服装、食品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以及用于医疗保健、旅游、理发等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消费。

企业投资(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造厂房、购买新设备、建筑新住宅的投资。为什么住宅建筑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呢?因为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如果年初全国企业存货为2000亿美元而年末为2200亿美元,则存货投资为200亿美元。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企业存货之所以被视为投资,是因为它能产生收入。

计入GDP中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即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之和,重置投资也就是折旧。

投资和消费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体的分类则取决于实际统计中的规定。

政府购买(用字母G来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购买、军队和警察的服务、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举办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表现出商品、劳务与货币的双向运动,直接形成社会需求,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劳务的作为报偿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失业救济、贫困补助、老年保障、卫生保健、对农业的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通过其职能将收入在不同的社会成员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实质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转移支付发生时,即政府付出这些支出时,并不相应得到什么商品与劳务,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净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它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把上述四个项目加起来,就是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在没有政府的简单经济中,企业的增加值即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要素收入加上折旧,但当政府介入后,政府往往征收间接税,这时的GDP还应包括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是对产品销售征收的税,它包括货物税、周转税。这种税收名义上是对企业征收,但企业可以把它打入生产成本之中,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故也应视为成本。同样,还有企业转移支付(即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它也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移给消费者,故也应看作成本。

资本折旧也应计入GDP。因为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

还有,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也应计入GDP中。非公司企业主收入,是指医生、律师、小店铺主、农民等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租金很难象公司的帐目那样,分成其自己经营应得的工资、自有资金的利息、自有房子的租金等,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这样,按收入法计算的公式就是: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从理论上讲,用收入法计算出的GDP与用支出法计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三、用生产法核算GDP

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又叫部门法。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商业和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等部门无法计算其增值,就按工资收入来计算其服务的价值。

按生产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为下列部门:农林渔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邮电和公用事业;电、煤气、自来水业;批发、零售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业;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把以上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考虑统计误差项,就可以得到用生产法计算的GDP了。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四、两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以上所介绍的是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该体系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活动,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一种核算国民经济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核算体系。首先,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市场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信息、知识、技术、劳务部门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而物质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相对下降。因此,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应把非物质生产劳务计算在内,把一切有偿劳务的市场价值计入GDP是必要的。其次,根据SNA核算国民收入时可以避免重复计算,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等也都有合理性。当然,这种体系以GDP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衡量经济发展程度、衡量生活水平等也是有缺陷的。例如,非市场交易活动(如家务活动、自给自足生产)得不到反映,无法说明人们闲暇的享受与安全,无法反映一国环境污染的程度,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重复计算,等等。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前,还有一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中央计划经济各国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为前苏联、东欧及我国所采用。该体系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依据,将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作为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成果的基本指标。这种核算体系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其缺陷日益突出。例如,它不能反映信息、劳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不利于反映综合国力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它不能系统反映社会资金运动情况,不利于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貌及各环节间衔接情况,不利国家掌握整个经济运行的综合平衡。因此,东欧、俄罗斯等经济转轨国家和我国也逐渐采用了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我国从1985年起,正式采用GDP指标作为考核国民经济发展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指标。目前我国已计算并公布GDP数字,但还没有计算和公布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的数字。

GDP的确定

[编辑本段]

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

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

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当然,我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附注:

1、一定时期强调的是该年度内“新”增加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往年的不算。例如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2、中间产品可以认为是一种原材料产品,是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用的,也就是说本年度内它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该年度继续加工生产;如果它被摆到货价上直接销售,被消费者购买并直接用了,那另当别论,是特殊情况,计入总值,否则不能计入。

3、这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并非今年公布的数字就是从建国到现在的总额,这是错误的,它仅指该时期内新生产出来的东西。

4、市场价值意味的是用货币作为单位去统计形成的货币总额,因为商品种类太多,吨,个,件,台等等单位没法加总,所以用该年度的货币单位来统计并加总。所谓该年度的货币单位是指这些商品这一年的价格。

GDP指标分析

[编辑本段]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这时,该国中央银行将可能减息以刺激经济再度增长,利率下降加上经济表现不振,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就随之降低了。因此,一般来说,高经济增长率会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涨,而低经济增长率则会造成该国货币汇率下跌。例如,1995--1999年,美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1%,而欧元区11国中除爱尔兰(9.0%)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国家的GDP增长率仅为2.2%、1.5%和1.2%,大大低于美国的水平。这促使欧元自1999年1月1日启动以来,对美元汇率一路下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贬值了30%。但实际上,经济增长率差异对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收入增加,国内需求水平提高,将增加该国的进口,从而导致经常项目逆差,这样,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

二是如果该国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经济增长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出口产品,则出口的增长会弥补进口的增加,减缓本国货币汇率下跌的压力。

三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国产品的竞争地位而有利于增加出口,抑制进口;并且经济增长率高使得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被看好,因而该国货币汇率会有上升的趋势。

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由商务部负责分析统计,惯例是每季估计及统计一次。每次在发表初步预估数据(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后,还会有两次的修订公布(the first revision & the final revision),主要发表时间在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国内生产总值通常用来跟去年同期作比较,如有增加,就代表经济较快,有利于其货币升值;如减少,则表示经济放缓,其货币便有贬值的压力。以美国来说,国内生产总值能有3%的增长,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是健康的,高于此水平表示有通胀压力;低于1.5%的增长,就显示经济放缓和有步人衰退的迹象。

中国历年GDP-中国历年人均GDP

[编辑本段]

(1978~2007)

国内生 人均国内

年份 产总值 生产总值

(亿元) (元/人)

1978 3645.2 381

1979 4062.6 419

1980 4545.6 463

1981 4891.6 492

1982 5323.4 528

1983 5962.7 583

1984 7208.1 695

1985 9016.0 858

1986 10275.2 963

1987 12058.6 1112

1988 15042.8 1366

1989 16992.3 1519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99 89677.1 7159

2000 99214.6 7858

2001 109655.2 8622

2002 120332.7 9398

2003 135822.8 10542

2004 159878.3 12336

2005 183084.8 14040

2006 209407.0 15931

2007 246619.0 18268

注:人均GDP反映一国人们的富裕程度

总量GDP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世界历年GDP及排名

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06---意大利---------1077亿美元

07---加拿大----------851亿美元

08--澳大利亚---------429亿美元

09---墨西哥----------396亿美元

10---西班牙----------390亿美元

11----瑞典-----------357亿美元

12----荷兰-----------351亿美元

13----中国-----------272亿美元 ★★★★★

198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2,7956亿美元

02----日本---------1,0279亿美元

03----西德-----------8261亿美元

04----法国-----------6824亿美元

05----英国-----------5367亿美元

06---意大利----------4546亿美元

07----中国-----------3015亿美元 ★★★★★

08---加拿大----------2689亿美元

09---西班牙----------2218亿美元

10---阿根廷----------2090亿美元

199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5,8033亿美元

02----日本---------3,0522亿美元

03----德国---------1,5470亿美元

04----法国---------1,2198亿美元

05---意大利--------1,1045亿美元

06----英国-----------9946亿美元

07---加拿大----------5827亿美元

08---西班牙----------5115亿美元

09----巴西-----------4650亿美元

10----中国-----------3878亿美元 ★★★★★

1995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7,4005亿美元

02----日本---------5,2929亿美元

03----德国---------2,4166亿美元

04----法国---------1,5257亿美元

05----英国---------1,1032亿美元

06---意大利--------1,0661亿美元

07----中国-----------7006亿美元 ★★★★★

08----巴西-----------6756亿美元

09---加拿大----------5760亿美元

10---西班牙----------5709亿美元

200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9,8247亿美元

02----日本---------4,7661亿美元

03----德国---------1,8752亿美元

04----英国---------1,4409亿美元

05----法国---------1,3133亿美元

06----中国---------1,0808亿美元 ★★★★★

07---意大利--------1,0776亿美元

09---加拿大----------7242亿美元

08----巴西-----------5998亿美元

10---墨西哥----------5814亿美元

参考:2005年世界全部经济体GDP(美元,现价)

美国 124550.67亿美元

日本 46638.22亿美元

德国 27301.09亿美元

中国 22288.62亿美元 ★★★★★

英国 22275.50亿美元

法国 19727.24亿美元

意大利 17096.68亿美元

加拿大 10345.32亿美元

西班牙 10190.24亿美元

印度 7198.19亿美元

韩国 7142.19亿美元

墨西哥 6929.61亿美元

俄罗斯 6718.15亿美元

巴西 5877.84亿美元

荷兰 5813.18亿美元

瑞士 3669.86亿美元

比利时 3503.26亿美元

土耳其 3632.99亿美元

瑞典 3541.15亿美元

中国台湾 3459.28亿美元

沙特阿拉伯 3097.78亿美元

奥地利 3045.26亿美元

波兰 2991.50亿美元

印度尼西亚 2872.16亿美元

挪威 2839.20亿美元

丹麦 2544.00亿美元

南非 2401.51亿美元

希腊 2136.97亿美元

爱尔兰 1963.87亿美元

伊朗 1963.42亿美元

芬兰 1931.75亿美元

阿根廷 1833.09亿美元

中国香港 1777.21亿美元

泰国 1766.02亿美元

葡萄牙 1730.85亿美元

委内瑞拉 1388.56亿美元

参考:2006年世界全部经济体GDP

排名 国家 06年GDP

1 美国 14,979,169

2 日本 5,083,367

3 德国 2,812,558

4 中国 2,587,999 ★★★★★

5 英国 2,292,149

6 法国 2,108,307

7 意大利 1,728,474

8 西班牙 1,069,499

9 加拿大 1,057,291

10 印度 778,521

2007世界GDP排名

根据《世界2007年鉴》最新预测结果!

名次 国别 GDP(亿美元) 人均GDP(美元)

1 美国 139800 46280

2 日本 52900 41480

3 德国 32800 39710

4 中国 30100 2280 ★★★★★

5 英国 25700 42430

6 法国 25200 41200

7 意大利 20900 35980

8 西班牙 14100 30820

9 加拿大 13600 41470

10 俄罗斯 11400 8030

11 韩国 9920 20240

12 巴西 9340 4930

13 印度 9280 830

14 墨西哥 8850 8140

15 荷兰 7560 45880

16 澳大利亚 7460 3590

17 比利时 4470 43010

18 瑞典 4470 48950

19 瑞士 4310 57040

20 中国台湾 3980 17520

21 印度尼西亚3960 1590

22 土耳其 3860 5130

23 挪威 3760 80960

24 波兰 3750 9840

25 奥地利 3710 37800

26 沙特阿拉伯3690 14250

27 丹麦 3060 56380

28 希腊 2630 23970

29 南非 2560 6090

30 伊朗 2520 3560

31 爱尔兰 2480 58020

32 芬兰 2360 45020

33 阿根廷 2330 5840

34 泰国 2270 3420

35 葡萄牙 2190 20620

36 中国香港 2050 29350

37 委内瑞拉 2020 7360

38 捷克 1690 16560

39 马来西亚 1620 5950

40 智利 1570 9450

41 以色列 1500 20880

42 新加坡 1410 32030

43 罗马尼亚 1370 6340

44 尼日利亚 1350 926

45 巴基斯坦 1280 790

46 匈牙利 1270 12740

47 哥伦比亚 1270 2710

48 菲律宾 1260 1380

49 埃及 1160 1510

50 阿尔及利亚1050 3090

51 乌克兰 1020 2200

52 新西兰 1020 24420

53 哈萨克斯坦900 5830

54 越南 670 790

55 斯洛伐克 650 11850

56 克罗地亚 500 11050

57 斯洛文尼亚420 21260

58 保加利亚 360 4820

59 伊拉克 360 1190

60 立陶宛 350 10250

61 黎巴嫩 240 674

62 拉托维亚 230 11010

63 肯尼亚 230 650

64 爱沙尼亚 190 14120

65 约旦 150 2480

66 乌兹别克斯坦140 530

(截至2008年第1季度,中国GDP已经超越德国,居世界第3位。

有德国评论家认为:中国GDP保守估计了10%到20%。其实中国在2007末就成为了世界GDP季军)

注:关于GDP排名仅供参考。

GDP与汇率:

[编辑本段]

1970年,日本的GDP为2068亿美元,1980年为10279亿美元,到了1990年为30222亿美元,2000年为47661亿美元;2005年为46638亿美元。乍一看,不由得觉得奇怪,1970年至2000年30年间,日本GDP居然翻了23倍,几乎每年增长80%;而从2001至2005年间,尽管日本搭上了中国经济快车,每年经济增长了2%,但是以美元计算,日本GDP的绝对值以美元计算居然减少了1000亿美元。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一切都是汇率惹的祸。1995年时,日元兑美元最高曾经达到过78:1。后来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日元兑美元逐渐回跌到115-118:1,开始稳定下来。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怪现象。

笔者由此突发奇想,也想以日本经济的这一现象来预测未来5年中国GDP的走向。下述数据是2000年-2006年中国以人民币计算的GDP数值。

年度 人民币GDP(万亿) 美元GDP(万亿) 世界排名

2000 99215 1,0808 6

2001 109655 1,1590 6

2002 120333 1,2371 6

2003 135823 1,3720 7

2004 159878 16149 6

2005 183868 20546 5

2006 209407 26847 4

(数据来源:2007年1月26日《环球时报》经济版)

预计至晚到明年,中国将超越德国,排名世界第三。

那么中国何时可以超越日本排名世界老二呢?

假如我国至2015年经济增长率每年以8%速度增长,人民币兑美元则以每年4%升值。此时的我国的GDP将会如何演变呢?

年度 人民币GDP(万亿) 美元GDP(万亿) 世界排名

2007 226160 30154 3

2008 244252 33923 3

2009 263792 38230 3

2010 284895 43035 3

2011 307686 48370 3

2012 332300 54475 2

2013 359884 61413 2

2014 388674 69036 2

2015 419767 77735 2

由上表可以看出,到2015年,我国的GDP按照美元计算,至迟在2012年就可以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到了2015年,更可以高达将近80000亿美元。如果届时按照平价系数衡量,预计可达10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的经济总量。(世界银行认为人民币兑美元平价汇率为2:1)

不过,如果把绝对值除以人口数,即便GDP达到了10万亿美元,人均也大约只有7000美元左右。任重依然道远,估计再世界上的人均排名还在50名开外!比大多数欧洲国家以及东北亚国家、中东产油国和拉美较富裕国家还差得很远。不过,有一点可以聊作安慰,台湾再不能与我们犟头倔脑了,大陆一吹风它就得歪倒一边去,和平统一希望无疑将会大大增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