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赛程预告

菜比锡vs斯图加特-菜比锡VS沃尔夫

1.莱布尼茨的主要贡献

2.沃尔夫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3.克里斯塔·沃尔夫的人物生平

莱布尼茨的主要贡献

菜比锡vs斯图加特-菜比锡VS沃尔夫

1、在微积分领域使用的符号仍是莱布尼茨所提出的。在高等数学和数学分析领域,莱布尼茨判别法是用来判别交错级数的收敛性的。

莱布尼茨与牛顿谁先发明微积分的争论是数学界最大的公案。莱布尼茨于1684年发表第一篇微分论文,定义了微分概念,用了微分符号dx,dy。1686年他又发表了积分论文,讨论了微分与积分,使用了积分符号∫。依据莱布尼茨的笔记本,1675年11月11日他便已完成一套完整的微分学。

2、拓扑学最早称之“位相分析学”(analysis situs),是莱布尼茨1679年提出的,这是一门研究地形、地貌相类似的学科,当时主要研究的是出于数学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几何问题。

3、莱布尼茨亦是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高峰。承断了西方哲学传统的思想,他认为世界,因其确定(换句话说,有关世界的知识是客观普遍和必然的)之故,必然是由自足的实体所构成。所谓的自足,是不依他物存在和不依他物而被认知。

扩展资料

莱布尼茨曾经从一些曾经前往中国传教的教士那里接触到中国文化,之前应该从马可·波罗引起的东方热留下的影响中也了解过中国文化。法国汉学大师若阿基姆·布韦(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1732年)向莱布尼茨介绍了《周易》和八卦的系统。

在莱布尼茨眼中,“阴”与“阳”基本上就是他的二进制的中国版。他曾断言:“二进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逻辑语言”。

在德国图林根,著名的郭塔王宫图书馆(Schlossbibliothek zu Gotha)内仍保存一份莱氏的手稿,标题写着“1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

事实上,说莱布尼茨看到阴阳才发明二进制完全是断章取义,相反手稿标题全文是:《1 与 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这是造物的秘密美妙的典范,因为,一切无非都来自上帝。》。

百度百科-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沃尔夫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沃尔夫,1929年3月18日生于商人家庭。1949~1953年在耶拿和莱比锡大学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毕业后在《新德意志文学》编辑部和出版社工作。他常深入哈勒市一家机车车辆厂体验生活,参加工人写作小组的活动。1962年以后成为职业作家。1963~1967年被选为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候补委员。

沃尔夫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是,也写过**剧本和散文、评论。1961年发表短篇《莫斯科的故事》,获哈勒市艺术奖。描写苏军上尉帕维尔与15年前结识的德国姑娘维拉在莫斯科重逢以及他们如何处理友谊和爱情的故事。涉及的社会主义道德问题值得深思。

《分裂的天空》(1963)是60年代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文学中成功的作品之一。它真实、自然地反映了德国的分裂造成了东西德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中人们的爱情、婚姻、家庭所受的影响。

1968年他出版了第二部《回忆克里斯塔·T》,描写克里斯塔一生中从不满足于现有的一切,不愿意随波逐流,曾孜孜不倦地探索,想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完善和发展,但她和周围僵化了的陈规陋习一再发生冲突,始终处于愿望与可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

作者从60年代初对现实生活的歌颂,逐渐发展到对现实中矛盾与问题的揭露。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实践了她的艺术主张,强调叙事的主观真实性。

长篇《童年典范》(16)是沃尔夫的一部自传性的作品,描述了统治时期小人物在精神上被奴役的状态以及1945年解放时他们的经历和感受。作者想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揭示了有顺民思想的人们应担负一定的责任,以及法西斯之所以取得的原因。

沃尔夫的短篇创作大多也触及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切的问题。《六月的下午》(1967)反映人们对于和平受到威胁的忧虑心情。《菩提树下》(14)探讨个人如何在社会中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一只公猫的新生活观》(14)讽刺一位心理学教授想发明一种能制造人类最高幸福的体系。

《自我试验》(13)描写一个女药后变成男性的医学试验。这些作品以荒诞不经的事实揭示了:战争的威胁、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导致丧失人性的可怕后果等等。

另外,他还著有中篇《没有一处地方》(19)和取材于中世纪民间故事的**脚本《梯尔·欧伦施皮格尔》(1792)等。

沃尔夫还写过不少评论、散文、随笔等。评论集《读和写》(12)集中阐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她反对文学创作中的公式化、雷同化,她认为文学作品就是要表现个人认识自己、发现自我的过程。

在艺术技巧上,他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努力接近现代科学技术对现代文学的要求。作家要表现主观真实性,将文学创作和现实紧密结合,创造一种与技术工艺时代相适应的叙事文学。他常常用意识流、蒙太奇、时空概念的颠倒、文献材料的引用等手法,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

克里斯塔·沃尔夫的人物生平

克里斯塔·沃尔夫,1949至1953年在耶拿和莱比锡学日耳曼学。1949年,加入德国统一社会党。1953至1959年,在德国作家协会工作,自1956年起,任柏林新生活出版社主编,1958年起任《新德国文学》杂志编辑。1961年,以《莫斯科的故事》(Moskauer Novelle)亮相文坛,但这部影响不大,没在联邦德国发表。自1962年起,成为专业作家。1963年,克里斯塔o沃尔夫以《分裂的天空》(Der geteilte Himmel)闻名天下,此后创作才华得到充分展现,在德国统一前又创作出《对克里斯塔·T的思考》(Nachdenken über Christa T.)(1968)、阐述其美学思想的论文集《阅读与写作》(Lesen und Schreiben)(11)、**剧本《蒂尔·厄伦史皮格尔》(Till Eulenspiegel)(12)、《菩提树下》(Unter den Linden)(14)、《童年典范》(Kindheitsmuster)(16)、《虚无飘渺》(Kein Ort. Nirgends)(19)、《卡桑德拉》(Kassandra)(1983)、《故障》(St?rfall)(1987)和《夏天里的故事》(Sommerstück)(1989)。自18年起,克里斯塔·沃尔夫到许多国家如美国、苏格兰、瑞士和联邦德国进行演讲。德国统一的当年退出德国统一社会党。2011年12月1日克里斯塔·沃尔夫在柏林去世,享年82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