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赫乒超联赛战绩-朱世赫乒超联赛冠军
1.还记得当年的削球手丁松吗?为什么这种风格的球员越来越少?
2.王励勤是什么的冠军
3.马琳的运动生涯
4.弧圈快攻, 削球,用什么底板和胶皮和海绵。非专业,200元以下,多谢!!!
还记得当年的削球手丁松吗?为什么这种风格的球员越来越少?
丁松是著名的削球手,他和同时代的削球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丁松在打球的时候并不是稳削,而是有着大量的削中反攻,所以丁松的削球也特别复有攻击性,往往在对手松懈的进攻环节中,出其不意的反攻得分。
丁松的这种打法,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指引着削球打法的发展方向,面对进攻能力越来越强,质量越来越高的对手,一味的防守是不行的,总有防不住的时候,加入进攻,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得分手段,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削球是特别讲究节奏的打法,用进攻打乱对手的节奏,也是得分点所在。
但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我们能数得着的削球手,特别是男子削球手除了韩国大叔朱世赫之外,拿得出手的几乎没有呢?原因其实有几个:
1、男子攻球的质量太高:男子比赛的回合一直都要比女子少,原因就在于男子运动员的力量暴发力更强,削球手在防守对方的大力拉冲时,比较困难,特别是连续的拉冲,男子运动员可以做到不过渡板板发力,这对于削球顶大板的难度太大。
2、削中反攻的难点其实在于自己的节奏:虽然削中反攻是很好的手段,但是对运动员本身的要求,要比顶尖的进攻打法球手还要高。因为削球是一个从紧张到放松的过程,而攻球是要求由放松到紧张,这两者的发力过程互相矛盾,并且乒乓球选手最怕的是前后移动,削球的合位点和攻球又不处在一个平面上,所以能把这些全都熟练掌握的运动员本就不多,能作为尖子脱颖而出的就更少了。
3、新球改革旋转下降:削球是很依赖旋转变化的打法,现在新材料球的改革,让乒乓球本身旋转的威力下降很多,力量更大,这对于削球的防守来说,无论是防守难度还是回击的变化都不如从前,想打出成绩就更难了。
太记得了,天津世乒赛打的卡尔松直接崩溃。一个少言寡语,一个打法怪异的英才,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丁松!
丁松的打法很奇特,是削球?还是攻球?连丁松自己也说不清。在丁松出现之前大体乒乓球分两种打法,一种是切下旋球,动作像砍什么东西。下旋球旋转极快,球落台弹跳高度低,对手回球极容易下网。这种打法不能进攻,只能用来防守,而且削球选手都有非常好的手感,削球顶级大师是我国的张燮林和陆元盛老前辈。还有一种打法是提拉弧旋球,打出的球一般为上旋球,球在空中有明显的抛物线轨迹,球落台之后还有前冲之劲,这种打法主要用来进攻。也是主流打法。
说到这大家都会明白,两种打法两种旋转两种不同的手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矛与盾之间的关系。人们一直幻想,有没有一种打法,处于守势时用削球,削对手。处于攻势时用弧旋球,打对手。然而这种打法需要运动员瞬间改变手法适应更种旋转,难度太大,反到成了半撇子。丁松是唯一一位将这两种打法完美结合之人,削球稳如泰山,反攻势大力沉,发球抢攻更是出其不意。
丁松的打法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打法,可惜这种打法需要手感非常好的天才,这种天才太少了,丁松之后再无人能习练这种打法。现在削球手如朱世赫等人,还是以削球为主,伺机反攻,差丁松太远了。
不过我国人才济济,相信不久又会有各种"丁松"脱颖而出,继续帮中国雄霸乒坛。
记得蔡振华这么说:丁松误导了在他以后的所有削球选手。从战术层面而言,丁松不是削中反攻打法,而是攻削平衡;从器材来说,丁松的反手是正胶而不是长胶,虽然难度很大但他的反手能自主制造旋转;从规则来说当初允许发球遮挡,所以丁松的转不转发球威胁巨大。最后就是意识层面了,徐寅生说要从进攻打法的小选手中选拔削球的苗子是非常正确的。可惜现在两面弧圈当道,百花齐放的说法也不提了。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瑞典乒乓球男队处于鼎盛时期,中国队与之交手占不到多少便宜。1995年天津世乒赛中国乒乓球男队和瑞典队决赛中迎来了巅峰之战,出战第三单打的丁松获得了关键的一分,为中国队最终3-2战胜瑞典队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战之后国乒逐步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直到如今。
丁松是上海队队员,后来入选了国家队,他右手横握球拍,正手反胶、反手正胶,攻削结合打法。1995年第43届天津世乒赛团体决赛中,丁松作为奇兵担任第三单打,他战胜瑞典名将卡尔松,从而和队友一起获得男团冠军,单打方面负于孔令辉最终获得季军。他发球好抢攻意识强烈,加上变幻莫测的旋转变化以及积极的削中反攻,给攻手打法的选手们打来了极大的困扰。他把原来的“削中反攻”提升到了“攻削结合”的新境界,可以说他一战成名。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丁松没有进入奥运大名单,因为他的打法特殊不好配合双打,再加上对手已经熟悉了他的打法,还有刘国梁和孔令辉已经崛起,丁松的竞争力大打折扣,他遗憾的与奥运会擦肩而过。1997年英国曼彻斯特世乒赛,丁松虽入选了国家队主力阵容,但由于他的打法不再神秘未能出现在决赛中。男单比赛负于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止步于8强。之后他逐渐淡出国家队。
丁松之后国乒也出现过削球手比如侯英超和马特,但是都没有达到丁松的高度,一是削球不好练而是削球手在大赛中很难出成绩,如果国家队没有政策的倾斜球员都不愿意练削球。丁松1998年从国家队退役,之后去了德国打过5年俱乐部比赛,2003年回国征战乒超联赛,2007年正式退役。2009年,丁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士学位,并任上海交大乒乓球男队教练。
中国乒乓球队如今是世界绝对霸主,球队常胜的秘诀是敌无我有、敌有我优、敌优我精、敌精我变。我们能做到各种打法的选手共存的局面,大赛中还经常向特殊打法的选手给与名额照顾。如今随着器材的改革,削球手又有了起势的苗头,希望世界乒坛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首先,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提高,如今的乒乓球的攻击力越来越高,例如以前还有推挡技术,现在则完全是弧圈球进攻的天下。而削球则是一种防守型打法。所以,当矛的攻击力大幅提高,而盾的防守力无法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削球越来越被边缘化也实属正常。
其次,国际乒联为提高乒乓球观赏性和平衡中外乒乓球差距,近些年对乒乓球的重量、大小与材质都做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使得削球非但不能进一步增强实际,反而被大大削弱了速度与旋转。
另外,其实从大的方面看,任何一个既需要供又需要防的运动发展潮流似乎都是往攻大于守的方向发展。例如斯诺克,从亨得利到奥沙利文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表现。如今年轻球员或许有5成把握的远球就拼,而以前或许要7成,甚至更多!
现在的男子削球手,在世界乒坛上巳经凤毛麟角了,斩露头角的顶尖选手,排名前十的几乎没有了。丁松、朱世赫曾经前后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争雄过一时,但后来削球的发展就日渐式微,女乒尚有佐藤瞳、韩莹、徐孝元还能打进四强,男乒除马特等就几乎找不出什么表现突出的个人了。削球打法犹如直拍打法一样,遇到了瓶颈期,发展前景不很乐观。丁松的高光时刻是1995年在天津举行的世锦赛团体赛上,对瑞典的卡尔松的三号单打对诀上。也就是这一战使他成名,他种以守为主,守中反攻的打法,给人印象太深了。打得卡尔松是毫无办法而迅速败北。他的胜利使他争取来年的亚特兰大奥运资格增添了法码,只是在对当时男乒最大对手老瓦的胜率上,刘国梁占优才挤掉丁松,搭上奥运末班车。当时的丁松内心是颇为不服的,但奥运会结果一出来,刘国梁表现太出色一一双冠王,此时丁松才感叹:若自己参赛,未必有刘国梁这样的成绩,于是也就释怀了。
此后丁松的个人乒涯闪光点就不多了,之后就转入教练工作,培养年轻选手去了。后来韩国出了个朱世赫,很有丁松遗风,且有过之无不极,最好成绩夺得过世锦赛亚军。对当时的二王一马也是互有胜负,参加乒超联赛,经常上场,也是削中带攻,攻防有度,极有观赏性,很受球迷欢迎。现在他也退了,男子削球选手更少了,男乒的马特‘在乒超上倒能胜名将,但在世界赛上就难以取胜了。不知道国乒小将中还有能人不?胡丽梅算不算一个?削球打法在国乒 历史 上倒辉煌过一段时间,著名的有张夑林、林惠卿、童玲等,张燮林的打法与丁松不同,纯削守,很少有又攻又守的,他那削球的特点是海底捞月式的,极富艺术性,被人称为魔术师,他与西德的绍勒尔并称当时的世界削球大师,如果两人碰上,缠烂打要耗上两个小时,才能分出胜负。有趣的是,两人开赛前,都指了指手表,意下之意,看谁熬得住,让时间来说话吧。后来国际乒联改了规则,每一球超过12个来回即判输,所以这之后的”持久战”就告一段落,成为美好的佳话而永远留在乒坛 历史 上了。
现在的规定更严格了,超时不论攻球削球都不行,都得采用轮换发球制。现在的削球也与过去的削球打法不同了,虽然以削为主,但不时又对攻起来,属改进了的削球,也算削球打法的一种改革吧,否则恐怕很难有所作为,更难夺冠。过去林惠卿、童玲能在全国甚至世界大赛上夺冠,现在的削球手能进四强就不错了。女乒目前还有几个高手,对攻球手有一定威胁,但碰到刘诗雯、伊藤、孙颖莎也只能败北。男乒连进前十的选手都难找,何时再现丁松、朱世赫式的高手尚不可知,等着吧!削球选手越来越少,主要是这种打法是吃力不讨好,同样的付出,其他人进攻打法进步明显,而削球是个体力活,被动挨打,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削”对方,而对方的一记重扣或调动大角度,却能使你被动甚至置于地。削球打法考验着削球手的体力、意志和技能,能坚持得了吗?
所以,削球手的培养就很困难了,首先必须个人心甘情愿的去”吃苦耐劳”,喜欢这种打法,且坚持不懈的硬着头皮干下去;其次要练好削球基本功,掌握削球的技巧,台内及中远台的削功要全然吃透,步伐要灵活,耐力要足,否则削几下就累垮了,前功尽弃;再其次削中反攻技术要精,这比纯攻手掌握攻球后难度更大,因为转守为攻的技术可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有志去打削球的选手可得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哟!丁松,又有个外号叫孤独松。在九五年世兵赛削的瓦尔德内尔都没脾气。为中国队夺冠力下汗功。丁松的削球打法特点很突出。但弱点也容易被对手抓到。一旦对手摸透了这种球路,就不太好打了。丁松后来结受采访中也谈到这个问题。所以,后来这样的球员越来越少。
乒乓球我接触的比较晚,但是上手的特别快。极度有手感,就是当时没有人教我是一大遗憾。盲目的当别人的陪练结果到成了那个人的克星,每次对决他都吃我的亏。
做一个兵乒球的削球手,是比较累的。 一般遇到善于进攻打法的就会相对比较被动,除非有极高的削球控制能力,否则就会演化成被对手连续攻击的节奏。
同时削球极度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一个球发出去到结束都要经过短则三四个回合,多则几十上百回合的揉搓,及其消耗脑力和体力。
还有削球需要针对善于攻击的独特反击技巧,一旦被对方吊角攻击就会及其的被动。 所以现在的乒乓球的打法多是综合技术考量,这样应对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尽快调整过来节奏感。不会因为自己的独特打法被克制后陷入无力回天的境地。
我就是练的削球,当时为了更好应对对手,不善于进攻,就一心想着如何进行防守。久而久之就把削球这一路练的比较好。纯粹是被对手逼出来的招数。我也渴望进攻,就是那份技巧没人指点,自己摸索了多次总是觉得控制不住,同时父母也不喜欢我做学习之外的事。这还是在我出车祸后无法做激烈运动的情况下,自学自练的乒乓球。其实还挺怀念的。
削球手,做为打削球的人,在赛场上,没有很强的攻击力,频频被对手击败,赢的机会很少很少,所以,这种打法慢慢消失。
我是“杨磊谈乒乓”,我来回答。
一场是1995年43届天津世乒赛男团决赛,在第二场马战胜佩尔森,大比分1:1情况下,当时还默默无闻的丁松披挂上阵,乘胜追击,2:0拿下了卡尔松,为最后的夺冠奠定了胜局。
一场是1997年CCTV乒乓球擂台赛男单决赛对王涛,可能是队友之间分外熟悉,那个多回合那个攻防转换,在38毫米小球时代,令人叹为观止,至今记忆深刻。
就像他的削球打法,神秘、冷静、决绝、孤僻,”95年一战成名,97年之后逐步淡出,98年国家队退役,赴德国打球。人生之大起大落,路径选择之坚决果断,迥异于同时代的任何一名中国选手。2009年以后任上海交大乒乓球男队教练,主要耕耘在高校乒乓球圈,与以往专业乒乓球圈交集甚少,依然是那个卓而不群的“孤独松”。
进攻极多,超越了同时代及之前的所有削球选手,颠覆了人们对于削球打法的刻板印象,惊呼“削球,还能这么打?”
一面反胶、一面颗粒(正胶)是削球选手的常规配置。遮挡发球、发球抢攻、旋转变化和削中反攻也是削球选手的常规技战术。丁松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世界乒坛留下自己的名字,我认为是“攻与守、矛与盾”的完美平衡。
首先,丁松的防守功底扎实,能守得住,“立于不败之地”,这点往往被人忽视。然后,加上强于同时代任何其他削球选手的无比强烈的进攻意识,见缝插针,无孔不入。二者合一,缺一不可,才成就了丁松。
几年之后,又一个相似但更强大的后生异军突起,震惊世界,他叫“朱世赫”,当然那是后话了。
王励勤是什么的冠军
1995年全球青少年赛17岁以下组男单冠军,全国锦标赛男单亚军;
夺冠照片
1996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男双冠军(和闫森);
1997年第44届世乒赛混双第三名(与王楠)、男单16强,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男双冠军;中国公开赛男双亚军(与阎森),澳大利亚公开赛男双亚军(与阎森)、男单第三;
1998年中国大奖赛男双亚军(与阎森)、男单第三;亚锦赛男团、男单,混双(与王楠)冠军,男双第三(与阎森);亚运会男团、男单、混双(与王楠)冠军;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男单、男双(与阎森)冠军;
1999年爱立信中国乒乓球擂台赛决赛男单冠军;首届世界乒乓球俱乐部赛亚军;第45届世乒赛男双亚军(与阎森)、混双第三;
2000年第45届世乒赛男团亚军,悉尼奥运会男双冠军(和阎森);丹麦公开赛男单冠军;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男单、男双冠军(和闫森);
2001年第46届世乒赛男团、男单、男双冠军;瑞典、中国公开赛男单、男双冠军,英国公开赛男单冠军;世界杯男单亚军;
2002年卡塔尔公开赛男双冠军,中国公开赛男单冠军,波兰公开赛男双冠军、男单第三名,丹麦公开赛男双冠军;亚运会男团、男单冠军、男双第三;
2003年第47届世乒赛男双冠军,中国公开赛男单、男双四强,日本公开赛男单四强、男双亚军,德国、瑞典公开赛男单冠军,丹麦公开赛男单四强,世界杯第三名;
获奖动作
2004年第47届世乒赛男团冠军,奥运会男单第三名,国际乒联巡回赛新加坡站、长春站、韩国站男单冠军,日本站男双冠军,总决赛男单冠军;
2005年卡塔尔公开赛男单冠军,第48届世乒赛混双冠军(与郭跃)、男单冠军,男双第三名(与阎森),亚锦赛男单、混双、男团冠军,男双亚军,中国公开赛(哈尔滨站)男单冠军,深圳站男单、男双冠军,总决赛男双四强;
2006年国际乒联卡塔尔公开赛男单、男双冠军。第48届不来梅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国球大典中获得第一座大王者奖杯。
2007年第四十九届萨格勒布世乒赛男单冠军,和郭跃合作夺得混双冠军,和王皓合作获得男子双打亚军。
2007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男双冠军和陈玘;
2008年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主力成员,以3:0完胜韩国选手朱世赫。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冠军和男单季军。铜牌战中以4:0战胜了瑞典42岁老将佩尔森,获季军。
担当旗手照片
2008年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男子双打冠军(与马琳)
2008年助上海队夺得乒超联赛团体冠军
2008年全国锦标赛,王励勤/许昕问鼎男双冠
王励勤照片(20张)
2009年第五十届日本横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亚军
2009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中国站)男子单打亚军
2009年中国公开赛(天津站)男单四强 男双亚军(与马琳)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1届全运会双打冠军(与许昕)
2010年2月本年首站公开赛、拥有“小世界杯”之称的卡塔尔站公开赛单打冠军
2010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男单8强
共获得十五个世界冠军
2011年英国公开赛男单、男双(与陈玘)四强
2011年卡塔尔公开赛男双冠军(与许昕);
2011年阿联酋公开赛男双冠军(与许昕),男单四强
;
2011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败给张继科,位于男单8强。
2011年瑞典乒乓球公开赛男双冠军(与闫安)
够全了吧!
望采纳。
马琳的运动生涯
1996年亚洲杯男单冠军,亚锦赛混双冠军,男单第三。
1997年美国公开赛男单亚军,世乒赛男双第五,亚洲杯男单冠军。
1998年亚锦赛男团、男双冠军,马来西亚公开赛男单冠军,中国和黎巴嫩公开赛男单亚军,世界杯男单第五。
1999年第45届世乒赛混双冠军(与张莹莹)、男单亚军;世界俱乐部锦标赛男团冠军,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男双冠军;澳大利亚公开赛男单冠军。
2000年瑞典、波兰公开赛男双冠军,日本公开赛男单亚军,世界杯男单冠军,第45届世乒赛男团亚军。
2001年第46届世乒赛男团冠军,男单第三,男双、混双八强;九运会男单、男双冠军;丹麦公开赛男单冠军、男双亚军;日本公开赛男单四强、男双冠军;中国公开赛男单、男双亚军,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男单冠军。
2002年美国公开赛男单、男双冠军,德国公开赛男单、男双冠军,波兰、丹麦公开赛男单冠军,荷兰公开赛男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双冠军,亚运会男团冠军,男双第三。
2003年第47届世乒赛混双(与王楠)冠军、男双(与秦志戬)四强,韩国、中国、丹麦公开赛男单、男双冠军,日本公开赛男单四强、男双冠军,德国公开赛男单亚军,瑞典公开赛男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双冠军,世界杯冠军。
2004年第47届世乒赛男团冠军,国际乒联巡回赛希腊站、新加坡站男双冠军、男单亚军,无锡站男单、男双冠军,总决赛男双冠军,男单亚军,雅典奥运会男双冠军,世界杯冠军。
2005年卡塔尔公开赛男单、男双亚军,中国公开赛(哈尔滨站)男双亚军,第48届世乒赛男单亚军,男双第三名(与陈玘),世界杯男单第三名。
2006年卡塔尔公开赛男单亚军,科威特公开赛男单、男双冠军,第48届不来梅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世界杯男单冠军,多哈亚运会团体冠军、混双冠军(与王楠)、男双(与陈玘)亚军、男单亚军。
2007年萨格勒布世乒赛亚军,团体世界杯冠军;克罗地亚公开赛男双冠军(与王皓),卡塔尔公开赛男单冠军,科威特公开赛男单亚军,大众汽车南京公开赛男单冠军、男双亚军(与王励勤),松下深圳公开赛男双冠军(与王皓),法国公开赛的男单和男双(与王皓)冠军,德国公开赛男单亚军,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男单冠军、男双亚军(与王皓),大王者杯(长沙)亚军。
2008年科威特乒乓球公开赛男双(与陈玘)冠军(3月),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卡塔尔站冠军(3月),中国乒乓球公开赛(长春)男团冠军(5月),日本乒乓球公开赛男单冠军(5月),国际乒联巡回赛韩国站男单亚军、男双亚军(6月),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冠军,男子单打冠军(8月)。
2009年科威特公开赛男双冠军、卡塔尔公开赛男单亚军。横滨世乒赛男单第三名。
2010年全国锦标赛男团决赛中,广东队凭借着马琳接连战胜王皓、陈玘,以及张超在决胜盘力克陈玘的表现,击败解放军队,时隔13年再夺全国冠军。 广州亚运会男团冠军(马琳 ,王皓 ,马龙 ,张继科, 许昕) ,男双亚军(与许昕),2010国际乒乓球精英赛德国的不伦瑞克站男单亚军 。长虹大师杯中国乒乓球总决赛男单亚军。
2011年国际乒联巡回赛斯洛文尼亚公开赛男单亚军。 国际乒联巡回赛公开赛英国站男单亚军。 马琳/王皓获男双亚军。国际乒联巡回赛卡塔尔公开赛马琳/张继科获男双亚军。 国际乒联巡回赛阿联酋公开赛马琳/张继科获男双冠军。 德国乒乓球公开赛中马琳/王皓获男双亚军。 第51届鹿特丹世乒赛同陈玘获得男双亚军; 男单八强。 2011中国乒乓球公开赛马琳/张继科获男双亚军 ; 男单冠军。
2011年6月21日,雅居乐地产“直横大战”,由王皓、马琳和柳承敏组成的直板队,2:3不敌由波尔、张继科和马龙组成的横板队,连续第二次横板队失利。
2011年6月25日,在上海进行的2011年中国对世界联队挑战赛,由马龙、许昕、马琳组成的中国队以4-1战胜由波尔、水谷隼和朱世赫组成的世界联队。
2011年9月10日,所在的浙商银行队获得2011年乒超联赛男子团体冠军。
2011年国际乒联巡回赛奥地利公开赛男单4强。
2011奥地利乒乓球公开赛马琳/张继科双打亚军。
2011全国乒乓球锦标赛马琳/王皓获男双冠军 ;男单亚军。
2012年,马琳入选中国男子乒乓球队征战多特蒙德团体世乒赛阵容,再次随队获得冠军。虽然此时的马琳仍是国家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但由于状态已随年龄的增大而日渐下滑,马琳最终落选了同年8月的伦敦奥运会参赛阵容,但仍以陪练队员身份随队出征奥运会乒乓球比赛。
2013年第52届世乒赛,马琳在男单比赛中负于日本选手松平健太,止步第二轮;男双比赛中,他和郝帅合作,打进决赛,但负于中华台北组合庄智渊/陈建安,以一个亚军的成绩结束最后一届世乒赛之旅。
2013年12月7日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国家乒乓球队。
弧圈快攻, 削球,用什么底板和胶皮和海绵。非专业,200元以下,多谢!!!
事先声明一下,我写在这里的,不论是技术,战术,都不是书上的教材。有些东西,乒乓教科书已经写的很详细了,如果我再照抄过来显然没太大意义,大家完全可以买本书来看,所以我下面要写的,差不多都是我自己在打球过程中的体会,有些个人体会不一定和教科书上的一样,所以仅供大家参考。
因为想写的东西比较多,所以不可能一下都写完,我以后会慢慢补充。
一.陪练
之所以把陪练写在最前面,是因为我认为一个好的陪练很重要,特别是对削球手来说。削球打法因为它的特殊性,对陪练的要求比较高,如果随便找一个不会拉弧圈的人,那么你的削弧圈技术就永远不可能练出来;如果你的陪练只会拉不会打,那我想你的顶突击球恐怕也很难有所提高。
削球手的陪练,其实只要有三项基本技术比较过硬就足够了,搓,拉,打。我所说的技术过硬,并不是指搓球拉球有多转,击打有多么迅猛,而是指稳定性,接球很稳,轻易不失误,只有这样的陪练才能帮削球手练出回合球来。因为我们都是业余爱好者,不可能像专业球手那样有很多机会练习多球,可削球又是一个特别讲究回合球的打法,那么我们怎么练呢?只有靠好陪练了。
如果找不到一个各项全能的好陪练怎么办呢?也不要紧,可以找三个各有所长的球友,一个善于搓球,控制;一个善于拉球;一个善于快速击打。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效果也不错。
二.配置
经常有球友会问,削球用什么配置好?是生胶?长胶?
我要说,削球打法的配置可能要算是所有打法中最特别的了,它的随意性很大,完全是根据个人的特点量身打造的。
如果是弧圈打法,那肯定是要用反胶了,而快攻打法要用正胶生胶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但是削球,完全是个性化的配置。你可以用两面反胶,也可以用一反一长,一反一生,一反一正,一反一防弧,甚至两面生胶,一生一长,一防弧一长......等等,只要你削起来攻起来觉得顺手就完全可以!
不过从理论上来说,削球最好采用两面异质胶皮,而且要有一面是反胶。因为这样两面削出的球旋转不同,更易迷惑对手,而且反胶一面可以控制旋转,并有利于进攻。
目前比较常见的组合,首推一反一长的搭配,这样的配置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充分制造反差很大的旋转,同时可以利用长胶的特性增加削球的稳定性,不足之处在于长胶一面利守难攻,旋转变化较,容易被对手摸清规律,同时由于两面性能反差很大,自己控制起来也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倒板时对手感要求很高;另外还有一反一生或一反一正的搭配,这种配置也可以制造两面不同的旋转,同时生胶正胶一面比长胶更易进攻,并能自由控制回球的旋转,缺点是削球的稳定性比起长胶来要逊色不少;两面反胶的组合也比较常见,这样的配置最大的好处就是正反手都能自如地控制削球的旋转,使对手难以摸清规律,同时正反手的攻击性都比较强,可拉可打,回旋余地大,美中不足在于削球的稳定性较差,面对连续的高质量弧圈球和重扣,较难稳定削接。另外还有一反一防弧的组合,我个人感觉这种配置的性能与一反一长的组合比较接近,但是防弧胶一面在攻球时比长胶更难于控制,同时削球的稳定性也稍差一些,回球飘忽下沉但是削球旋转不是很强(对手攻球下网也多是因为回球下沉所致而不是因为它的旋转有强),因为防弧胶本身就没有很大的粘性,所以搓球时很容易打滑。
不过这些只是理论上的说法,具体情况还是要看每个人的功力如何。理论上长胶利守难攻,可俄罗斯的削球手加尼娜反手长胶可拨可弹,反攻的准确性性丝毫不逊于反胶;理论上两面反胶削球稳定性不佳,但河北的王婷婷双面反胶削球却固若金汤;理论上防弧胶较难控制,但以前朝鲜的削球手李松淑却利用一反一防弧倒板削球,接连削掉了张立,张德英。所以不论使用哪种胶皮,手感永远都是是排在第一位的。
从底板上来说,我觉得也不一定非要局限于某种模式中,从三层防守板到较软的弧圈板,甚至两面异质球板都可以考虑(当然我不建议用快攻板和加碳板,道理大家都明白,那种板弹性太大,根本削不住),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特点而定的。如果你以削为主,削中反攻,那么可以选专业削球板配稍硬的海绵,这样既不失稳健又可以提高攻球的威胁性;如果你是攻削结合,或攻球比例稍大,那么可以选择较软的弧圈板配软海绵,这样可以发挥攻球的优势同时削球也可以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你是像朱世赫那样,反手稳削,正手暴冲,那我觉得两面异质球板会更适合你,较软的一面用于反手防守,较硬的一面用来正手冲杀,各取所长。
至于海绵问题,也要依每个人具体情况而定,总体来说,较厚较硬的海绵吃球好,利于拉球,加转削,但是控球难度较大;较薄较软的海绵比较透板,手感清晰,容易控制,不易吃转,但攻球拉球后劲不足,威胁较小。
如果你的底板较软,那么选择较厚较硬的海绵可以在保证削球稳定性的同时弥补攻球上的不足;如果你的底板较硬,那么选择较薄较软的海绵可以在保证攻球质量的同时增加削球的稳健度;如果你反攻时以拉冲为主,那么厚海绵可以使你的冲球更有威胁;如果你反攻是以击打扣杀为主,那么较薄的海绵会帮你在击打时不易吃转,保证命中率。
说说我自己,其实我刚开始打削球用的就是一块偏软的弧圈板,两面反胶。因为那时懂的不多,所以就选择了这么个配置,但当时我削起来觉得也还算顺手。后来在打球的过程中,我尝试过很多种胶皮搭配,一反一正,一反一生,一反一防弧,甚至还打过一段时间的一生一长,最后确定了三层削球板,一反一长的组合,因为我觉得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的优势。
所以我建议削球爱好者们,不要迷信某种配置,有可能的话尽量多去尝试,去发现最适合自己的,一旦找到了最适合的配置了,最好就不要轻易更换了,除非你是个器材迷,呵呵
三.模仿对象
为什么我要把模仿对象也列出来呢?因为我觉得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样是削球手,每个人的打法特点却完全不同。有人以稳削为主,有人攻削结合;有人以转不转削球为主,有人却以逼大角见长;有人站位偏近,习惯高点快速切削;有人则离台稍远,两面频繁倒板,回球飘忽不定。。。。。。根据自身特点,选则一个模仿对象可以帮助自己明确技术风格,快速提高球技,少走弯路。
我相信很多人都很喜欢朱世赫打球的风格,我本人也觉得他的球很好看,但我认为他的球路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特别是业余爱好者。因为他的反手稳削,正手暴冲的打法特点本身对步法要求非常高,仅就这一点来说,我想我们就只有羡慕的份了。与其盲目追求高难度的风格,倒不如选择更适合自己特点的球员来模仿会更实际一些。
就拿我来说,我的削球在业余爱好者里来说算是很稳健的了,而且变化很多,但是我不会冲球,有时拉球也是以高吊为主,以扰乱为目的,不过我的击打能力还可以,而且倒板频繁。所以我的风格更偏向于这次在不莱梅女团比赛中大放异彩的白俄罗斯削球手帕芙洛维奇。而实际比赛中也证明了,这种风格的确能充份发挥我的特长。
四。手感/反应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手感和反应也很重要吗?是的,原因很简单,相对于攻球而言,削球是一种比较被动的打法,即使是在攻击力超强的丁松和朱世赫身上,削球也依然是从“挨打”开始。但同样是“挨打”,你削球质量不高,被对手随意抽杀,自己狼狈不堪是一种情况;你削球变幻莫测,对手进攻完全是根着你的节奏在走,这又是另一种情况。我想大家都明白,第二种情况才是削球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练到这一层呢?出色的手感和灵活的反应是绝对不能缺少的!
削高吊/前冲,制造加转球/不转球需要出色的手感才能控制自如;顶重扣,削追身,救短球也需要灵活的反应才可以应付,还有倒板削,大角度救球,伺机反攻......这些全都是需要细腻的手感和迅捷的反应才可以做到的。
细腻的手感能够帮你随心所欲地控制回球的旋转,落点,角度,线路,速度,从而有效遏制对手的攻势,而迅捷的反应可以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来球的性质和线路,从而做出最合理地回击。
别的我也不多说了,只要看看丁松,朱世赫的比赛就能明白了,没有出色的手感和灵活的反应,他们是无法打到这么高的水平的。
五.意志品质
有人说性格内向的人更适合打削球,而性格外向的人打起削球有难度,但我认为,不论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最重要的是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在修为。虽然顽强的意志品质对任何打法都很重要,但对削球手来说,它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
削球打法,由于它的特殊性,经常是在十几甚至数十回合之后才取得一分;有时更会因为慢热,一开局就落后很多分;有时遇到打削球的高手,面对对手的猛攻而疲于招架......这时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品质,那么这球很可能很轻易地就丢掉了。削球,本身就是在多回合的较量中与对手缠斗,如果自己在对手前面先垮掉了,那么你的削球是永远都打不出好成绩的。
看看历史上取得过辉煌战绩的削球手,不论性格内向外向,无一不是具有惊人的耐力和超强的斗志的。最经典的一场比赛,童玲面对朝鲜的朴英顺,朴英顺打削球的功力有口皆碑,而童玲却在先失一局,第二局又12:20落后的情况下,靠着惊人的韧性和意志连得8分并最终翻盘,以3:1将朴英顺淘汰出局。近期的乒超联赛中,朱世赫VS孔令辉,要说孔令辉打削球是很有一套的,但最终却被朱世赫软磨硬泡拖进了决胜局,并因为对手防守顽强,多次冲球未果而拉伤了手臂,以2:3负于朱世赫。
从这两场比赛中就不难看出,韧性与意志对削球手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有时,就算是面对强敌,只要你能坚持再多顶回一板重扣,对手的耐心就会多经受一次冲击,那么下一个来球很可能就是你得分的机会;如果你在落后时,能坚持再咬回一分,对手的信心就可能多了一分动摇。
“不论难度多大的来球,只要它还没有落地,我就一定要把它弄上台,一定不能在对手前面先垮掉”,我想这是每个想打好削球的爱好者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信念,没有它,削球手们是无法和对手抗衡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