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届世乒赛上获得了全部7项冠军-36届世乒赛决赛
1.郭跃华和蔡振华哪个成绩好
2.乒乓球,在历届世乒赛上,中国运动员屡次打假球,让球,以前的庄则栋等等,为什么?
3.中国乒乓球有几年历史
4.韩国男子乒乓球队的球队历史
郭跃华和蔡振华哪个成绩好
提起郭跃华这个名字,他可是当年叱咤乒乓的顶尖高手。老球迷应该有所了解,他刚开始也是左推右攻的直拍正胶快攻打法,后来在乒坛前辈的指点下,把正胶改为反胶,在结合快攻优势的前提下,他借鉴并学习了日本的弧圈球技术,最终形成了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再加上他独树一帜的高抛发球和灵活的跑动能力,郭跃华成为当年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球员之一。
说起郭跃华的夺冠历史,可以说充满戏剧性。在1977年第34届世锦赛单打比赛中,郭跃华过关斩将晋级决赛,可惜不敌生胶打法的日本老将河野满屈居亚军,1979年第35届世锦赛,郭跃华在男单决赛又输日本新秀小野诚治,继上届世锦赛又获亚军。两届世锦赛,两次输给日本选手,对他的打击还是肉眼可见的。
郭跃华的标志高抛发球接抢攻技术,一气呵成。
不过,很快他做出调整,努力训练提升本领。1980年,郭跃华获得第一届男子乒乓球世界杯单打冠军,这个冠军极具历史意义,大大提升了他的自信心,郭跃华乘胜追击,在1981年第36届世乒赛中,他连克国乒两大劲敌克兰帕尔和舒尔贝克,跟蔡振华会师决赛,并最终击败队友第一次获得世乒赛单打冠军。
在1983年第37届世乒赛单打比赛中,击败队友陈新华和江嘉良闯进决赛,再次跟队友蔡振华上演龙虎斗,并最终笑到了最后。至此,郭跃华蝉联了世锦赛男单冠军。在当年的世锦赛混双比赛中,郭跃华与队友倪夏莲搭档,一路高歌猛进获得混双冠军。
郭跃华在比赛中战胜队友蔡振华
值得一提的是,郭跃华还获得了1982年男子乒乓球世界杯单打冠军。这位乒乓名将成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乒坛的佼佼者。
国内比赛,他多次闯进单打决赛,并取得三冠五亚的好成绩。国际比赛,他四次参加世乒赛,三次参加世界杯,获得四冠两亚一季的成就。郭跃华多次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以及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
郭跃华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自然会成为很多人崇拜和钦佩的偶像。当年的瓦尔德内尔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您最佩服的乒乓球运动员是谁?”老瓦非常干脆的说到:“郭跃华!”两人虽然在后来的比赛有过交手,但毕竟不是一个时代的球员,输赢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的惺惺相惜。
很多球迷或许有遗憾,郭跃华为何没有成为大满贯得主呢?原因很简单,他1983年就退役了,那个时候乒乓球还没有成为奥运会的运动项目。不过从1980年到1983年,四年时间勇夺7冠(单打项目),这样的成就即使放到今天看,能做到的运动员屈指可数,不愧是一代乒乓名将!
郭跃华的花式乒乓深受广大球迷喜爱
生于1956年的郭跃华已经年过六旬,如今他致力于推广快乐花式乒乓球表演,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喜欢这项运动。国乒风云人物史上必然会留下您浓彩重抹的一笔!致敬乒坛老前辈!
郭跃华深入一线,教年轻小朋友学打乒乓球
分享乒乓人物资讯,我是体坛万晓生,期待大家的点赞和关注。让我们一起重温国球历史,了解那些有意思的人和事,一起为国乒加油!
乒乓球,在历届世乒赛上,中国运动员屡次打假球,让球,以前的庄则栋等等,为什么?
乒乓球在那个年代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曾被集中体现在一个神秘的细节中——让球。而同为优势项目,羽毛球等其他的项目因为不具备这样的政治需求,“让球”的影响也小很多。
“让球”成为过去式
亲历乒乓外交的前国手梁戈亮在他的自述里说到:在比赛中,我们还经常让球,现在看来,大家可能不理解,但是当时让球也是为了国家利益,或者是乒乓外交的需要,是发展对外交往的需要。
最有名的案例,是1961年开始,连续三届世乒赛,李富荣三让庄则栋,当时不为政治原因,只为了炮制一个“三连冠”的神话,树起一个榜样。据说第26届世乒赛,庄则栋夺冠,李富荣让球,就是贺老总亲自安排的。
在往后,当政治因素逐渐弱化,“让球”成为中国运动员个体实力不够均衡情况下,保证中国队夺冠的一个重要策略。
80年代初的第36届世界锦标赛上,中国队首次囊括了全部金牌。那时,策略性让球,以便最大限度保证夺金,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乒乓球不可回避的烙印。
当时中国乒乓球水平仍处于爬坡阶段,依靠打法相克,培养秘密武器,是险中求胜的一招棋。在那个国家和集体荣誉远远高于个人利益的年代,教练的这个做法在队员中得到了默认性服从。
直到1987年,在新德里第39届世乒赛上的那次“让球风波”,不但把始作俑者何智丽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使大家开始重新讨论“让球”对于运动员及国家利益该如何轻重平衡。比赛中的个人利益开始被舆论谨慎地讨论。
1987年3月1日,何智丽因为队友陈静的让球,进入4强,另2名中国运动员和韩国的梁英子一起进入第39届世乒赛半决赛。因5个月前,何智丽刚刚惨败给梁英子,为确保金牌,教练组决定由当时势头正盛的削球手管建华来争金牌,因此要求何智丽在半决赛中让对手管建华胜出。何没有服从,而是真刀真枪上阵,3:0赢了毫无准备的管建华。尽管最终何在决赛中战胜了梁英子夺冠,但国内舆论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大张旗鼓地报道冠军。何智丽在队员中也逐渐受到孤立。次年,25岁的她自动离开了国家队。
随着中国乒乓球整体实力的进一步加强,和个人技术的全面化,“让球”,在国际大赛的中国乒乓队员中慢慢减少了。
首先,随着国际大赛的增多,以往所谓的秘密武器很难奏效了,像过去依靠削球手,出奇兵的策略没有了施展的余地。过去的队员可以两年不露面,就为了准备一次世锦赛,现在看来是很难想象的。
此外,现在运动员的能力和技战术水平与以往相比,更加全面,球员间的对抗充满变数。想和以前一样,依靠安排打法相克的队员取胜,实属不易,搞不好会弄巧成拙。
中国乒乓球有几年历史
我国乒乓球运动是在1916年开展起来的,早期只有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几个大城市的教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上海分会童子部首先开设乒乓球房,有球台九张,但一般市民无缘入内。1918年,上海率先成立全市的乒乓球联合会和其它一些组织,不少球队纷纷建立,并于1923年首次举办了比赛。比赛采取对抗方式11人参赛,先胜六盘者为赢。同一年,全国乒乓球联合会在上海诞生,中国乒乓球运动从此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1935年、1948年曾举行过两次全国性的乒乓球比赛,1935年,中华全国乒乓球协会成立。此前此后举行过各种规模的、相当数量的国内、国际乒乓球比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在50年代,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群众性乒乓球运动,使乒乓球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1953年我国首次参加了第20届世乒赛,到1959年我国优秀运动员容国团第一次夺得世界锦标赛的男子单打冠军,标志着我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的崛起。 1961年我国主办了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这届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力争上游,一举夺取了3项冠军,包括争夺最激烈的男子团体冠军奖杯——思韦斯林杯。从此,我国乒乓球运动走到了世界前列,突出的成绩,带动了全国群众性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形成全国乒乓球运动热。1965年男女队共获得5项冠军,我国乒乓球运动水平处于世界前列,震动了世界。 由于文化革命的影响,我国乒乓球运动受到了一定影响,1971年脱离两届世锦赛的中国运动员重返赛场,参加了第31届世锦赛,在此次大赛中, 中国队夺回了斯韦思林奖杯,同时夺得了女单、女双和混双冠军。 在此期间,中美两国开展了著名的“乒乓外交”,运动员的互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在技术上,欧洲选手已吸收了中国的快攻和日本的弧圈球技术,创造了横握球拍,速度与旋转相结合的打法。此时中国队在技术指导思想上也有所发展和创新,即在原有的“快、准、狠、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转”字,直板正胶普遍增加了上旋球,随后1973年(32届)至1979年(35届)中国队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破弧圈球方面也有了新技术,挑选了一批队员改打直板反胶,形成了新型的直板反胶进攻打法,以及还有横直板两面不同性能球拍的“倒板”打法。在此期间,中国队认为技术创新是中国队保证常胜的唯一途径,发球的创新,侧身高抛发球,快点,反手快带,反手加力推以及侧推,推下旋、推挤,这些技术都是在弧圈球的逼迫下探索出来的新技术。这些探索和创新,为80年代中国队的提高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队在第32届、35届、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赛中分别负于瑞典队和匈牙利队。在1981年举行的第36届世乒赛上,我国的乒乓球运动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中国乒乓健儿经过奋勇拼搏,夺得了7项冠军,创造了乒坛历史上的奇迹, 中国在奥运会中占据了乒乓球项目的优势,中国队在这一阶段取得较好成绩的主要原因是:大胆启用新人,人新球艺新。新的一代运动员成长起来,几乎获得所有乒乓球比赛的金牌。在80年代的5届世乒赛中,中国运动员获得了金牌总数的80%,中国队取得的优异成绩,同时吸引了各国加强对中国队的研究,中国队的优势受到潜在的威胁。 九十年代世界乒坛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向我们提出了挑战。在第41届世乓赛上男队成绩跌至第七名,女队也在决赛中败给朝鲜南北联队。第40届和41届世乓赛的失利,中国队痛定思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抓管理,树信心,搞技术创新,加快对新人的培养。在第42届世乓赛上,中国队夺得女团、男双、女双和混双四项冠军和男团亚军。队伍终于走出低谷,为中国乒乓球再创辉煌打下基础。 此后,中国队始终站在世界乒坛的最顶峰,在44届和45届世乓赛和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队成绩辉煌。为长盛不衰四十年的中国乒乓球在“小球时代”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综观参加世界锦标赛50年的历史,中国乒乓球运动有过领先于世界,有过失去领先的痛楚,但是,值得国人引以自豪的是:长期形成的“乒乓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运动员不懈的奋斗,不屈不饶、不断钻研、不断创新,为国争光的集体主义精神
韩国男子乒乓球队的球队历史
上世纪80年代之前,韩国队不过是二、三流的队伍,名次游离于十二、三名之间,时常在顶级队的边缘中挣扎。第34届世乒赛,沾女子的光,李相国和女子双打好手李基元配合获得了混双第三名,创下了韩国男队自参加世乒赛来的最好成绩。
第35届世乒赛因政治原因未能参赛的韩国队,在36届世乒赛上一亮相就给世界列强制造了不少麻烦,虽然0比5惨败于中国队,却跟瑞典队激战九盘才告负,让世界乒坛为之一惊。其中,直拍生胶打法的金琦泽和金浣表现不俗,后者更是打败过中国队的江嘉良和范长茂。第37届世乒赛,中、瑞、韩分在同一个组,韩国队1比5负于中国队之后,和瑞典队再次苦战九局惜败止步。
第38届世乒赛,韩国队在男团小组赛向中国队发起挑战。金浣打败了江嘉良和陈龙灿,双方前八盘打成4比4,在决定胜负的第九盘中,江嘉良战胜金琦泽使中国队险涉过关。此后,韩国队取代了日本队成为中国队在亚洲的头号对手,到了1986年汉城亚运会,韩国队终于首尝胜果,迅速成长的刘南奎在单打比赛中击败了江嘉良获得单打冠军,并率队以5比4力克中国队夺得了男团冠军。随后的39届世乒赛,在中瑞对抗的大潮流下,韩国男队颗粒无收,直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场作战的刘南奎接连战胜佩尔森、林德和队友金琦泽获得了奥运会乒乓球比赛历史上第一枚男单金牌,并和队友安宰亨合作获得了男双铜牌。
到了90年代,金择洙的异军突起为韩国队注入了新的血液,第43届世乒赛团体半决赛,刘南奎和金择洙联手将中国队逼上绝境,与中国队纠缠5盘方才告负,让志在夺回斯韦思林杯的中国队惊出一身冷汗。同年世界杯团体赛,刘南奎和金择洙又显神威,将一心卫冕的中国队扫出四强,韩国队获得了男团冠军。第44届世乒赛,中韩又在半决赛相遇,尽管刘南奎击败了如日中天的孔令辉,但韩国队仍以1比3告负。之后,刘南奎退役,韩国队在第45届世乒赛中0比3惨败于中国队,没能进入四强。
悉尼奥运会后,乒乓球进入大球时代,以单板击球质量著称的韩国队成为了最大受益者,而吴尚垠和柳承敏的冒出,也使韩国队顺利地完成了队伍的新老交替。在2001年大阪世乒赛男团半决赛上,阵容整齐的韩国队向中国队发起强势冲击,金择洙和吴尚垠分别战胜了孔令辉,将中国队逼入绝境。第五盘决胜盘,刘国正和金择洙联手制造了世界乒坛历史上少有的经典,在金择洙先后拥有七个赛点的不利局势下,刘国正力挽狂澜,赢得了这场艰苦的拉锯战,中国队涉险过关。
第46届世乒赛后,金择洙开始淡出乒坛,而在第47届世乒赛单项赛中一鸣惊人的削球手朱世赫则填补了他留下的空白。但到了第二年的团体赛,由于中国队加大了对削球打法的重视,韩国队再以0比3脆败于中国队,最后获得了季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柳承敏复制了刘南奎在汉城奥运会制造的辉煌,决赛中战胜中国选手王皓获得男子单打冠军。这块金牌也极大地鼓舞了韩国人的信心,在48届世乒赛单项赛中发挥出色的李廷佑,也让韩国队看到了团体登顶的希望。2006年在德国不莱梅,柳承敏、吴尚垠、朱世赫和李廷佑组成了韩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团体阵容,刘南奎和金择洙也再度牵手,共同执教韩国队,志在撼动中国的霸主地位。然而在第47届世乒赛和雅典奥运会两次男单冲顶失利之后,中国队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已经摸透了11分制比赛的客观规律,韩国队尽管杀进决赛创造了世乒赛团体赛的历史最佳成绩,但是面对中国队仍显得综合实力不够,最终获得亚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